日期查询:2020年11月17日
山西大同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阳光助残 爱心培智”志愿服务项目

10年志愿助残服务超2万小时

  本报记者 吕汉富
  
   自2010年成立以来,山西大同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阳光助残志愿者服务队以“‘阳光助残 爱心培智’关爱特殊儿童志愿服务活动”为特色项目,本着“热心助人、无私奉献、积极向上”的服务宗旨,努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大同特殊儿童提供帮助。
   10年来,围绕特色项目,大学生志愿者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0余次,累计参加志愿服务7600余人次,累计服务受益7000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23000余小时。10年里,这些被称为“阳光人”的大学生志愿者不忘初心、携手同行,在志愿道路上不断播撒爱的种子,将服务特殊儿童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在一次次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都毫无保留、不求回报地向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这些孩子当中,有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在不断提升,有的逐渐变得开朗,还有的走向社会。看到他们的改变,每位志愿者都很开心,付出得到了回报。”日前,山西大同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张瑞锋在接受《山西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前不久,该项目还荣获了第二届山西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爱心助残
  
    “阳光助残 爱心培智”项目于 2010年启动,是在山西大同大学团委的领导和指导下,由该校青年志愿者协会阳光助残志愿者服务队具体实施的一项志愿服务项目。服务队主要与大同市平城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大同市启星儿童关爱中心、大同市救助站合作,并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帮助当地的残障儿童、困境儿童等。
   谈及项目成立初衷,张瑞锋说,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短缺,缺少专业性人才;部分家庭缺失对特殊儿童的心理疏导;特殊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多数家庭因残致困,生活状况不容乐观。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加强该校与当地相关部门、社区组织的深入合作,树立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民众心中的良好形象,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扩大志愿服务受益群体,由服务队具体实施的“阳光助残 爱心培智”志愿服务项目应运而生。
   服务队成员主要为在校大学生,新成员招募主要针对大同大学教育学、康复学、心理学等专业的大学生,以便在活动中采取一对一的志愿服务模式。新成员加入后,队长会详细介绍服务项目,进行活动前的服务培训,以及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培训。组织新成员进行志愿汇注册,保证成员实时服务精准记录。服务队还会开展素质拓展活动,锻炼团队凝聚力。
   服务队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对特殊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等服务。除文艺表演与爱心捐赠外,志愿者还走进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校、家长建立帮扶合作机制,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按需施教,通过实际行动进行帮扶。
   2014年12月,“阳光助残 爱心培智”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16年,在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中,被推选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18年9月,荣获首届山西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19年,荣获2019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示范项目,并入选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库。2020年,获第二届山西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因材施教
  
   “阳光助残 爱心培智”志愿服务项目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同市的残障儿童、困境儿童等,为此在开展志愿活动前,大学生志愿者都会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儿童年龄、性格等进行专业培训,做到因材施教。
   大同市启星儿童关爱中心是一家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治疗的非盈利民办机构,孩子年龄为3岁至5岁。在该校的社交课堂上,大学生志愿者会在字词发音、沟通能力、与陌生人交流方面进行引导;在体能课堂上,开展平衡能力、四肢协调能力的游戏,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美工课堂上,通过锻炼手部、腕部肌肉能力和颜色识别、审美能力、创造力,激发孩子们的潜力。除这些以外,大学生志愿者还开设了音乐课堂,在教唱儿歌的同时伴随四肢活动,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大同市平城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智力障碍儿童居多,年龄主要在3岁至12岁和13岁至18岁。大学生志愿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美术课堂、康训课堂、音乐课堂、国学课堂、交际课堂。对于低年级儿童以培养孩子的口语发音、表达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对于高年级儿童以简单的国学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孩子们的书写与理解能力。“其他课堂也有各自的教学任务与内容,大学生志愿者也会组织其他活动,帮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张瑞锋说。
   在大同市救助站,大学生志愿者会对7岁至12岁的留守儿童开展辅导功课、物资捐赠、入户探访、晚会排练等活动,并为他们开展线上辅导,使知识传授更加多样化。此外,还特别开展了入户探访活动,深入走进他们的生活,实施具体的服务。
  
  创新项目
  
    10年来,“阳光助残 爱心培智”服务项目通过内容创新、项目服务外联创新、服务志愿者培训创新,实现了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张瑞锋介绍,服务队为孩子们建立了成长档案,实施一对一服务,既能体现志愿服务项目的个性化,还能提高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这种一对一的服务模式也适用于服务社区老人、贫困家庭等。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服务队多项活动被迫停止。在此情况下,服务队利用网络平台,在假期为救助站儿童进行了线上功课辅导。“这种新型志愿服务方式可以做到志愿不间断,保证孩子们的功课不落下,学习能力和成绩持续提升,也使志愿服务更加多样化。”张瑞锋说。
   针对身心有缺陷不能外出的孩子,大学生志愿者入户探访陪伴,让他们在家中也可以获得教育、交到朋友,与他人沟通交流,体会到社会的温暖,更多地了解世界,并引导他们勇敢面对生活,积极追求梦想,而大学生志愿者也会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完成梦想。同时,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生活能力,并进行心理疏导。大学生志愿者还与相关部门达成公益合作关系,为孩子们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使失学儿童得到教育、残障儿童得到救治、贫困儿童得到生活保障。
   10年来,在“阳光助残 爱心培智”志愿服务项目的帮助下,残障儿童及困境儿童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体能锻炼等方面得到了相应提升,他们逐渐变得开朗活泼,有些孩子还开发了艺术特长且技能逐渐提高。一些自闭症儿童也有了可观的改变,从沉默在自己的世界逐渐转变为愿意与老师、志愿者做一些简单的互动,甚至打招呼等,同时也减轻了这些家庭的负担。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老师、家长及志愿者的不懈努力下,已有50余名特殊儿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每一次参加活动,大学生志愿者都是毫无保留的、尽己所能为这些孩子提供帮助,并从中收获不一样的启发。
   来自山西大同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19级应用化学二班的大学生志愿者王昕倾力帮助残障儿童,他说,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既帮助了那些孩子,又能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珍惜,自身也得到了提高、完善和发展。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19级电子二班的大学生志愿者马跃说,志愿服务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乐人”,也“乐己”。在帮忙别人的过程中,纯洁的是自我心灵,净化的是自我灵魂。
   “荣誉的取得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青年志愿者协会始终牢记志愿精神,用所学知识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活动。在做好志愿服务的同时,引导带领更多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社会。阳光助残,爱心培智。在志愿的路上,我们青春无悔,我们勇往直前!”采访最后,张瑞锋说。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