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12月01日

雄关要塞雁门关见证杨家将一代英烈

  千余年来,杨家将的英雄事迹传颂不息,闻名国内,声播海外。杨家将家族群体表现出的英雄品格、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了积淀深厚的杨家将历史文化。
   在山西繁峙、代县、原平等地,都有杨家将作战要塞和留下的英勇故事。尤其是在代县的“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杨家将更是一战成名,吓得辽兵胆寒。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代县,地锁晋北咽喉,雄屏中原腹地,历代为三晋门户、战略要冲。自古有“得雁门而得中原,失雁门而失天下”的美誉。走进山西,走进代县,观赏雁门关雄关要塞,见证杨家将辉煌历史。
  
  生于乱世长于烽火
  
   杨业,就是杨家将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杨业出生时,中国正处在五代十国的动乱岁月。
   据《杨家将演义》记载,生活在辽河地区的少数民族契丹贵族,趁中原地区动乱,时常向今天的山西、河北北部一带出兵,掳掠人口和牲畜。杨业的家乡保德州火山,正是契丹经常骚扰的地方。当时,杨业的父亲杨信率领当地百姓结成堡寨,抵抗契丹。
   据 《汉书·赵充国传》记载:“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杨业出生在这样的地方,生长在烽火连天的时代,加之父辈又是地方武装力量的领袖,所以自幼就善骑射、好打猎。十五六岁的时候,杨业就跟随父亲征战沙场了。
  
  门当户对美满姻缘
  
   据清代《保德州志》载:“杨业……事北汉为建雄军节度史,娶折德扆女。”折太君就是民间传说的“杨门女将”的主帅佘太君。折作为姓氏读shé,折、佘同音,以折为姓的极少,所以民间就把折作佘,折太君也就变成了佘太君。
   折氏世居在今天的陕西府谷一带,是当地的豪族。折太君生长在军人家庭,所以,她也“善骑射”“尝佐业立战功”,连她的侍女、仆从也个个武艺过人。折太君和杨业的婚姻可以说是门当户对的美满姻缘。至今,在三晋大地上还流传着杨业迎娶折太君的故事。
  
  所向无敌北汉将军
  
    杨业从军后,在北汉屡建战功。据《宋史》记载,杨业在北汉“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这里所说的“屡立战功”“所向克捷”,主要是指对契丹的战斗。“国人号为‘无敌’”,也主要指北汉人民表彰他防御契丹的骁勇和功绩。
   杨业在战场上仿佛有一股劲儿,这股劲儿带着他往前冲,带着他获取战争的胜利。在辅佐刘崇南征北战之时,他战功赫赫,年纪轻轻就升任建雄军节度使。他的威名甚至传到北宋,为宋朝开国皇帝所知。
   北汉投降宋朝之后,赵匡胤曾召见杨业,并且当即授予右领军卫大将军之职。等到班师回朝之后,又授予郑州刺史的职位。杨业当时还没有为北宋建立功勋,就已经多次升迁,只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赵匡胤对杨业的看重。
  
  一生抗辽威名留世
  
    杨业一生抗辽,从北汉时起,就在雁门地区抵御辽兵南下,一直到归宋以后,前后三十多年。辽兵南下掳掠,对当时北汉和后来的宋朝百姓来说,都是个很大的威胁,所以杨业抗辽就受到宋朝及历代人民的称颂。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说:“杨业、杨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乡里儿童村夫),皆能道之。”杨家将故事的流传也从此开始。
   在北宋的杂剧中,也有杨家将的故事。南宋时,说书人也纷纷讲述杨家将的故事。据记载,那时说书人的话本里有 《杨令公》《五郎为僧》等。元曲中的杨家将故事也很多,元曲大作家关汉卿,曾写过杨家将的剧本,题为 《孟良盗骨》。到了明代,还有了关于杨家将的长篇小说,题为《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有关杨家将的戏曲、小说一直流传到今天。宋朝人还为杨业修了祠庙,在山西代县就有杨业的家庙。
  
  山西遍布抗敌要塞
  
   一代名将杨业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故事,在历史传承和名间演绎之下,演变成了值得考究的杨家将文化,反映出的思想哲理、精神传承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据著名宋史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李裕民教授考证,山西省繁峙、代县、原平自东至西一线的大石寨、茹越寨、胡谷寨、西陉寨、崞寨、阳武寨、雁门寨、楼板寨、土登寨、瓶型寨、梅回寨、麻谷寨、义兴寨,均系杨业为防御契丹所建。
   太平兴国五年 (980年)三月,辽景宗亲率十万骑兵进攻雁门,也就是代县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杨业在这里打败辽兵,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数百骑战胜十万兵 “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北宋仁宗朝名臣包拯曾说:“先朝以骁将杨业守代州,创筑州垒,至今赖之。”
  
  雁门关旁供杨家将
  
    雁门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极其重要的雄关要塞。关于雁门关还有一句俗语:“得雁门而得中原,失雁门而失天下”。可见军事单位在雁门关战略上的重要性。
   雁门关关门旁边有座 “镇边祠”,里面的忠武堂供奉的便是杨家将。进入其中,荡气回肠,浩然之气迎面而来。
   在雁门关景区大门处有纪念杨家将的雕像,左边是以余太君为首的杨门女将,共13人;右边则是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共11人。穿过景区大门后,可以看到一些断断续续已残破的村庄,据说这里就是古时杨家屯兵养马的地方。石子路、长城、城堡,一切在萧瑟中透视着古朴与深远的味道。
   雁门关周边地势险要,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雁门关景区,体会这座关隘在地理上的关键作用。
  
  军事要塞见证历史
  
    历史上,长城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攻防的前线,军事要塞;但在和平年代,它是贸易通道和商业交易集散地,南北的物产、文化在这里交换。
   行走在重建的边贸街上,遥想古时这里车马喧嚣,连接着中原与外族的茶马交易,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清代至民国初年,由江南经中原入山西输往内、外蒙古,抵达中俄边贸口岸恰克图的“茶叶之路”。新疆和田也从天山南麓,经阴山南麓越过大草原,进入山西北部,然后转输各地的“玉石之路”。雁门关李牧祠附近,有两根高耸入云的石旗杆至今保护完好,旗杆之下三通碑刻,是清代商家捐资修整雁门古道的花名册,有几十处商埠、700余家商号的名字。
   这里每段看似平淡普通的石子路,却见证了当年晋商的崛起。像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为代表的晋商都是走这段石子路,从雁门关出去的。 本报记者 卢亚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