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8月06日
沿着英雄足迹·游山西百条红色线路

忻口战役激烈夺高地 定襄西河头造御敌地道

  本报记者 田璐
  
   忻州,古称“秀容”,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北隔长城揽云朔,南界石岭通太原,西带黄河望陕蒙,东临太行连京冀,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曾是晋察冀、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与中心腹地。著名的忻口战役、火烧阳明堡飞机场等战斗就发生在忻州,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了忻口战役旧址、代县阳明堡飞机场战斗遗址等诸多革命遗址,让游客在红色之旅中真正接受革命文化,领略革命精神,接受爱国教育。
  
  忻口战役遗址 敌我互易多达13次
  
    忻口战役是中国军队抵抗日本侵略军进犯的一次最激烈的战役,激战地点就位于忻口山之断阙处,此地素为忻州的北门户。早在汉代,这里就是重要的军事防守基地。忻口战役遗址现有忻口战役纪念碑、战备窑洞、204高地及日军所造的罪证碑等,这里是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忻口战役纪念碑位于战备窑洞前,紧贴在山根底下,于1986年所立。一面撰刻的是纪念碑文《忻口抗战记》,一面撰刻的是部分阵亡将士名单。
   战备窑洞在忻口村北的后沟至红崖湾,1935年至抗战爆发前,共筑成窑洞40余孔。忻口战役期间,中国军队充分利用这些窑洞指挥作战、储放军火、安置伤员、隐藏战马,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中,第9号窑洞是国民党将领陈长捷的指挥所,第6号、第7号窑洞是团和营的驻地。
   204高地四周山岭起伏、沟壑纵横,群岭把忻定盆地入口处的10公里正面分割为两个管孔通道,南怀化和忻口作为左右通道上的两个小村,恰如两只鸟瞰忻口的眼睛,战略咽喉位置不言而喻。当年,这里是忻口战役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敌我双方在204高地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一昼夜间,敌我互易阵地达13次之多。
   罪证碑是指日军侵占忻口后,分别于忻口村和下王庄村的公路旁,为了炫耀其“战迹”所立的两通石碑,这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铁证。
  
  代县阳明堡飞机场战斗遗址 削弱日军空军实力
  
    趁着还沉浸在忻口战役的硝烟弥漫中时,辗转来到代县的阳明堡飞机场战斗遗址,感受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抵御外敌侵略的爱国精神。
   夜袭阳明堡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为配合正面战场的忻口战役,在代县袭击日军飞机的一场战斗。1937年10月19日夜,八路军129师第769团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隐蔽地进入代县南阳明堡飞机场,突然发起进攻。经过1小时的激战,歼灭日军100余人,击毁击伤飞机20余架,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夜袭阳明堡战斗,是继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切断日军交通运输线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阳明堡飞机场战斗遗址位于代县阳明堡镇西南处,东至泊水村西,西至原平下班政村东,东北至小茹解村南,南至小寨村北,占地两千多亩。机场原为阎锡山初建,1937年9月30日,日军占领代县后抢修扩建,成为日军机场。
   抗日战争初期,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飞机场战斗、雁门关伏击战和忻口战役均是震惊中外的事件,都发生在忻州境内,有力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而夜袭阳明堡飞机场战斗极大地削弱了忻口战役中日军的空军实力,最直接、最有效地配合了忻口战役,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如今,阳明堡飞机场战斗遗址是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原平续范亭纪念堂 爱国将领献身革命事业
  
    寻访战役遗迹,感受烽火岁月里抗日战士的革命决心;参观纪念堂,感受爱国将领救国救民的一腔热血。
   抗战期间,原平涌现出许多抗战模范,续范亭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续范亭,1893年出生于山西省崞县西社村(崞县今为原平市,西社村今属定襄县),著名抗日爱国将领、诗人。
   在原平市的山西省范亭中学校园西南角,续范亭纪念堂就坐落于此。朱漆大门上方,挂着一块匾额,上书“续范亭纪念堂”,这是1962年9月朱德亲自题写的。纪念堂由3个展厅组成,整个建筑为明清古建筑风格的四合院,清静幽雅,古色古香。
   展厅里,大量的图片、资料、报纸等展示了续范亭将军可歌可泣的一生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续范亭将军的信函、题赠、挽词、唁电等。
  
  定襄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40个昼夜改建御敌重点工程
  
    抗日战争时期,定襄县是晋察冀边区根据地西线的重要门户;解放战争时期,是军事战略要地。战争年代,全县150多个自然村中,有80多个村子挖有地道。而定襄县以西的西河头地道战遗址更是驰名中外,与河北冉庄、北京焦庄户成为全国现今保存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三大地道战遗址。
   为了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西河头民兵从1942年开始挖掘地道,初为一般秘密地窖形式,只能藏人,不能作战。直到1947年秋,西河头地道列为御敌的重点工程,30多名县武工队员和从二区黄咀、横山、大小南庄等村抽调来的50多名具有挖掘地道经验的民兵作为技术骨干,与西河头村民兵和500余名群众,在原西河头民兵挖掘地道的基础上,开始了扩大规模、完善设施的改扩建挖掘工程。经过40个昼夜,将其改造成为进退自如的能藏能打、可守可攻、防水防烟防毒的作战地道。
   进入地道,顿失方向,分不清东西南北,全凭讲解员带路。地道全长5公里,分为上、中、下三层,由纵横交错的3条主干道和52条支道组成。里面还修建了作战指挥所3处、休息室3处、群众集中室4处及储藏室和水井。为防止敌人攻进来,地道里还设置了陷阱、迷魂阵、翻口、卡口、地堡等。地道里有22个枪口、16个瞭望孔、10个出击口、11个出入口,这些设施与地面锅台、夹壁墙、高房工事、村公所、武委会、祠堂、庙宇、碾盘、牲口槽等相连,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又灵活多变的作战系统。
   遗址上还建有西河头地道战纪念馆,馆内“定襄县——晋察冀边区的西大门”“地道战——战争史上的伟大创举”“西河头地道——拱卫解放区的地下长城”“西河头地道战纪念馆——开放最早的红色景点”四大部分依次相连,这里共有图片158幅,各种图表16张,实物122件。纪念馆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和景观、雕塑、油画等艺术表现手法,系统、完整地反映了以西河头为代表的华北人民战争奇观——地道战的创建、发展概况,十分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1995年起,定襄西河头地道战纪念馆就推出以“话抗战,忆当年”为主题的听抗战故事、看抗战影片、唱抗战歌曲、穿抗战服装、吃抗战饭菜、钻抗战地道等体验抗战生活系列参观教育活动。年平均接待人数都在5万人次以上,成为晋北地区极具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