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8月12日
共青团阅览室·在党旗指引下的山西共青团(四十八)

山西各根据地建立青救会②

    抗战时期,在群众救亡组织中,青年人扮演着重要角色,青年学生、青年农民、青年妇女、青年工人构成了各救亡团体的中坚力量。
  
  晋东南青年救国总会
  
   1938年6月后,晋东南地区开始组建地县两级青救会,同时筹建全区统一的青救会组织。1939年3月18日,在沁县召开晋东南青年救国联合总会(简称“晋东南青救总会”)第一次代表大会,300余名青年代表了全晋冀豫区的20万名青救会员参加会议。会议选举产生晋东南救国联合总会第一届执委会。
   青救会的组织系统是晋东南区青救总会、行政区青救总会、行政区青救会、县青救会、村青救会。青救会领导机构一般由5至7人组成,设秘书(有的地方称“主席”)、组织部、宣传部、军事体育部、儿童工作部。
   1939年7月,日军侵占白晋路、邯长路,将晋东南地区分割成4块。晋东南青救总会与工、农、妇等群众团体迁往沁源,10月又迁到辽县(今左权县)。1939年底到1940年初,青救总会还曾设立过太南办事处。1941年9月,召开青救总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将晋东南青救总会改名为“晋冀豫青救总会”。
   作为晋东南青救总会的下属组织,山西第三行政区青救会于1938年12月12日成立。当时,山西第三行政区青年代表大会在沁县召开,13个县的70余名青年代表5万多名青救会员参加会议。山西第三行政区青救会还设有原晋东青救总会改称的第三行政区驻和顺、辽县办事处。此后,该办事处又并入晋东南青救总会白晋路东办事处。
   1939年2月23日,山西第五行政区青年代表大会在长治召开,11个县的80余名青年代表4万名青救会员参加会议。会上选举产生山西第五行政区青年救国总会,下属长治、潞城、壶关、平顺、黎城等12个县的青救会。1940年1月,改称“太南区青年救国会”。
   1939年4月,与山西第七行政区相适应的晋南青救会在平陆县三区燕家山成立。
  
  晋冀豫区青救总会
  
   1941年9月24日,晋东南青救总会在偏城县宇庄(今河北省涉县)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200余人,分别来自漳北、冀西、晋中、晋东、太南5个地区36个县和八路军中的各个青年队,太岳区也选派了少数代表参加。第一届执委会向大会作了《关于两年来青救会工作及青抗先工作》的报告,大会通过了《青救会目前工作纲领》,通过了将晋东南青年救国联合会改为晋冀豫青年救国联合总会的决定。大会经过民主选举,选出了青救总会第二届执行委员会。这次代表大会后,各级青救会的秘书一律改称“主席”。
   1942年8月,晋冀豫区青救总会与农救总会、妇救总会、总工会合并成立晋冀豫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总会(简称“抗联总会”),各分会、县会、区会也都进行了合并。抗联总会成为工作实体,并进行自上而下的领导。
   1943年夏,随着太行区农民土地问题的深入解决,根据地的青年运动也步入一个新阶段。
   青救会的各级脱产干部均深入到基层开展工作,小区以上的青救机构便自然消失,只有一些青救干部还保留着青救会成员的身份。在太行山上活跃了近5年的青救会,至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据《山西青年运动史》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