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8月24日
壶关男子返乡创业助农增收

西红柿成农民致富“金蛋蛋”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秦风明
  
   8月22日清晨,天刚刚亮,栗交忠就翻身起床赶往地头,那里早已停满了长长的货车等着他安排装车。栗交忠告诉记者,每天来自太原、河南、江苏和山东等地的客商要拉走15万斤西红柿,而每天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每盒10枚售价48元的精品西红柿也要卖出2000份。这样热闹欢庆的丰收场景,在长治市壶关县的多个西红柿种植乡镇同时上演着。
  
  返乡创业争做脱贫致富带头人
  
   今年50岁的栗交忠,早先在县城做服装生意,买卖十分红火,后来又在县城开了影楼。2008年,在壶关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吸引之下,他决定回乡创业。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和要干就干第一的初心,栗交忠在自己家乡绍良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旱地西红柿57亩,截至目前,他的旱地西红柿种植规模已超过200亩。在这个人们亲切地称呼为“西红柿大王”栗交忠的带动下,周边王乔凹村、林青庄村、瓜掌村也开始种起了旱地西红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乡创业。
   “父亲太辛苦了,每年从4月种植开始到10月收获结束,父亲几乎每天都是半夜回家,天不亮就出门。真抓实干、务实求真,克服重重困难,为壶关县旱地西红柿的规模化、专业化、品质化种植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栗交忠28岁的儿子栗凯介绍说。
  
  因地制宜打造地理标志品牌
  
   壶关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壶关县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在壶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对种植、养殖、储藏、加工、交易市场、销售、带动等各个环节进行奖补。同时,在对贫困户种苗、防雹网、保险等给予特惠补贴的基础上,引导规模大户采取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通过流转土地、订单销售、吸收务工等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2016年,“壶关旱地西红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旱地西红柿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和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对于壶关县、长治市乃至山西省的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随着旱地西红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壶关县紧紧围绕打造“中国北方旱地西红柿之乡”的目标,持续提升壶关旱地西红柿的品牌影响力。2019年召开的“中国·壶关首届旱地西红柿文化节”上,正式发布了“壶关县旱地西红柿”品牌标识。
   目前,壶关旱地西红柿已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格局,覆盖全县10个乡镇170多个村,逐步形成店上镇、绍良、固村等20多个“一村一品”西红柿种植专业村,有200多个农业公司或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旱地西红柿;全县年均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亩均产量7500公斤,总产量37.5万吨;亩均收入2.7万元,总产值13.5亿元,种植户人均增收3500多元。
   “壶关旱地西红柿在推动产业发展、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特别是在推动产业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红红火火的脱贫致富之路。”栗交忠表示,希望依托“壶关旱地西红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张“金名片”,当地的旱地西红柿产业能够进一步做大做强,在提升地理标志产品品质、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和地理标志扶贫方面走出一条新路。

lock" 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