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10月15日
沿着英雄足迹·游山西百条红色线路

千年古县沁水 抗日军政大学在此创办分校

  本报记者 田璐
  
   接受红色教育、聆听革命事迹、品尝农家饭菜……今年国庆假期,晋城市沁水县各红色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迎来了大批游客,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旧址、十里乡太岳抗日根据地(东西峪)旧址、赵树理故居等地,爱国氛围浓厚。走进这个千年古县,游客纷纷以沉浸式红色之旅的方式,缅怀英雄伟绩、弘扬爱国精神、追忆峥嵘岁月。
  
  抗大太岳分校旧址 一边学习一边战斗
  
    历山脚下,沁水县南阳村风景迤逦、山川秀美,历史上就有“豫陕门户,兵家必争之地”的说法。这里曾是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沁南抗日县政府、晋豫中学(晋城一中)驻地,素有沁水“西柏坡”之称。古代有梁兴抗金,近代有军民抗日,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一处令人向往的红色旅游圣地。
   提起南阳村,不得不说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作为延安总校的第七分校,于1943年迁至南阳村,并办学近3年,培养了近千名政治素质高、军事技术硬、工作作风好的军政干部,从而为我党我军积累了在战争岁月里一边学习、一边战斗、一边生产的宝贵经验。
   追随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从踏入南阳村的那一刻起,神圣感、崇敬感就油然而生。村东头的玉皇庙,便是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旧址。当时,为了缩小目标、迷惑敌人,改名为“太岳军区历山大队”。玉皇庙为一进双门、三阁两厅、两个大院,大队部设在后院的东厢房,政治部设在后院的西厢房。正北大雄宝殿是抗大俱乐部的展览馆,院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挂着学校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据村中老人回忆,当年,南阳村的每家每户都住有抗大学员,他们在学习、军事训练的同时,还积极参加村里的大生产运动,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还在村子周边开荒种地,彻底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抗大太岳分校为沁南抗日武装源源不断输入军政干部,提高了抗日武装的战斗力。这支抗日武装除参与东坞岭伏击战外,还参与组织了石槽岭歼击战、解放上阁战役等大小战斗。
   南阳红色文化记忆,作为特殊的历史积淀,是红色教育中弥足珍贵的财富与精神食粮。近年来,当地政府进一步深入挖掘“抗大”红色史料,擦亮老区红色文化品牌,不断扩大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重点打造以红色文化为内核,以军事文化、历史遗产、休闲康养、绿色生活为外延,集红色教育、绿色生活、彩色休闲、水墨格调为一体的“农林文旅康”红色康养村,提升了当地的红色文旅服务效能。
  
  沁南抗日县政府旧址 东坞岭伏击战抗顽敌
  
   南阳村留给后人的红色记忆除了抗大以外,还因为它是沁南抗日县政府所在地。在抗日政权成立期间,当地百姓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自己的武装,顽强抵抗日军,成功组织了一系列战斗。这其中最为著名、对敌人打击最大的战斗,当数东坞岭伏击战。
   东坞岭伏击战发生在1938年,日军九路围攻上党,被八路军粉碎后,日军为解晋南之围,以保同蒲、威胁洛阳、控制陇海,又从河南新乡、沁阳、济源分三路向山西南部进犯。其间,日军想通过东坞岭西逃翼城、侯马,在山西省决死三纵队和沁水人民自卫队的有力联合下,浴血奋战三昼夜,消灭敌军千人,夺取了东坞岭伏击战大捷。
   200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东坞岭抗日胜利71周年之际,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当地政府在沁水县龙港镇西河村建起了东坞岭抗日纪念碑。纪念碑位于沁水与翼城的交界处,界东属沁水县,称东坞岭;界西属翼城县,称西坞岭。两山对峙,是贯通潞、泽与平蒲的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这里是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太岳抗日根据地(东西峪)旧址 抗日英烈千古流芳
  
    2019年,中共沁水县委党校在沁水县十里乡太岳抗日根据地(东西峪)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挂牌现场教学点。旧址位于十里乡西峪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太岳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的主要驻地之一。
   近年来,十里乡依托太岳抗日根据地(东西峪)旧址的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为全乡发展实现了新突破。其中,西峪村先后修建了村口牌楼、红色广场雕塑,修缮了八路军驻地“三官庙”和其他旅部机关驻地的大院,开发了以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参观革命旧址纪念馆、体验农家生活等为主题的红色旅游项目。
   在西峪村红色广场,游客可以参观高级军政干部会议旧址、八路军驻地等。在陈列馆内,还能通过图片、资料、实物,了解八路军的战斗经历和英勇抗日的事迹,深刻体会八路军在抗战时期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
   走进十里乡团里村,全国著名抗日英烈武士敏将军纪念碑屹立在这里。武士敏是河北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后参加国民军。抗战开始,他积极主张并进行抗日。1941年,日军在东、西峪村合围“扫荡”。激战中,武士敏奋勇拼杀,壮烈牺牲。后来,他被安葬在长治市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并在其牺牲的地方建造了纪念碑。纪念碑掩映在青松翠柏间,碑高9.8米,正面书写着“全国著名抗日英烈武士敏将军纪念碑”,碑座四周分别镌刻着沁水县委县政府的碑记、左权将军写的挽联、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通令和武士敏将军的遗嘱、遗诗。
  
  赵树理故居 人民作家树文学史丰碑
  
    来到沁水,赵树理故居不得不去。
   跨过沁水桥,越过“树理门”,就到了赵树理的故乡尉迟村。尉迟村原名“吕窑村”,因村民吕姓居多而得名。这里曾有过一文一武两位有名望的兄弟,各建有一院,分别叫西院、东院。1906年,赵树理就出生在西院里。1932年,赵树理开始发表作品,《小二黑结婚》《李家庄变迁》的创作和发表,奠定了他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赵树理故居是一座清代建筑,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位于东南角。现存堂屋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屋各3间,西南小房2间。南屋已经塌毁,仅留有基址,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二层阁楼均有1米多高镂空雕刻的木围栏,有些江南亭台楼阁的秀美和典雅。不同的是,三面楼房通往二楼的木质楼梯不是建在屋内,而是搭建在窗外的台阶上。故居内存有赵树理生前使用的书籍、柳制箱、皮箱和生活用品等珍贵遗物。
   村内还建有赵树理陵园,现有铜像、墓冢和纪念赵树理的汉白玉碑及碑亭等,铜像两侧墙体上镶嵌着赵树理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连环画石刻。陵园内,苍松翠柏、树密林茂,庄严肃穆、环境幽雅。
   吃着小米南瓜饭、听着红色故事、体验农耕文化,走进沁水这片红色热土,忆往昔、看今朝,寓教于乐。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