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11月12日
沿着英雄足迹·游山西百条红色线路

“河东西柏坡”孕育红色基因 堆云洞演绎传奇故事

  本报记者 田璐
  
   红色记忆,隽永传承。运城是山西有名的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不同寻常的重要作用。运城现拥有红色革命遗址225处,其中,盐湖区烈士陵园、邓国栋烈士纪念馆、夏县堆云洞中共河东特委活动旧址、闻喜县陈家庄太岳三地委机关旧址等纪念地和重要机构旧址,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将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与红色教育相结合,擦亮了独特的红色旅游名片。
  
  运城市盐湖区烈士陵园 再现解放运城壮烈场景
  
    晋南战役和三打运城,我军先后投入三个纵队和一个独立旅,加上太岳军区地方部队,总兵力约8万人。这些革命战士,凭借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在血与火的战斗中,英勇前行,不畏牺牲,用血肉之躯解放了运城,创造了运城攻坚战的历史奇迹,书写了晋南大捷的壮丽史诗。
   作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运城市盐湖区烈士陵园富含厚重的红色文化基因。栩栩如生的运城攻坚战英雄群雕,再现了解放运城的壮烈场景。
   陵园于1957年由原安邑县杨包滩烈士陵园迁建于此,现位于红旗西街南侧,是山西省规模较大的烈士陵园之一。园内共安放了解放运城和各个革命时期及和平建设年代牺牲的烈士1200余位,是全市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也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1997年,当地政府重建了运城解放纪念碑,新建了英灵堂,从而使陵园主轴线上自北而南坐落了三大烈士纪念建筑设施,分别是运城攻坚战英雄群雕、运城解放纪念碑和英灵堂。
   运城攻坚战英雄群雕创建于1987年运城解放40周年,2005年整体搬迁至此。运城解放纪念碑重建于1997年,整碑由碑体、碑座和碑底座三部分组成,碑体由三大块构成,寓意“三打运城”。目前,碑座仿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形式,采取双层汉白玉栏杆和梅兰竹菊雕刻图案,更加彰显了碑体的雄伟壮观,映照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源远流长。安放英烈遗骨的英灵堂,四根通天巨柱擎起高大伟岸的门厅,令人肃然起敬,是集办公、展览、凭吊为一体的现代式纪念堂。
   现如今,这里是山西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也是广大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邓国栋烈士纪念馆 英烈为革命事业献身
  
    在运城市河津市,有一位甘愿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英烈,他就是山西早期共产党员、山西早期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邓国栋。
   邓国栋,字任之,1905年出生于河津市东黄村。1925年,他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成为中共党员。1927年,邓国栋任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建立起有万名工人参加的工会组织,掀起了工人运动新高潮。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邓国栋等共产党人遭通辑。他回到家乡,一方面重新健全中共河津党支部,一方面以省委特派员身份前往祁县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被捕后的邓国栋牺牲于山西地方法院看守所。
   邓国栋烈士纪念馆位于东黄村,纪念馆内布置有邓国栋烈士的头像雕塑、版面,陈列有邓国栋用过的座椅、灯盏、砚台等遗物。纪念馆内版面内容丰富,分为“聪颖好学、仰望自由”“接受马列、投身革命”“领导工人、奋起抗争”“组织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身陷囹圄、宁死不屈”“终身为党、英勇献身”六个部分,全面展示了邓国栋为革命而献身的英雄事迹。
   在纪念馆外南侧,还建有7.8米高的纪念碑,上刻“邓国栋同志永垂不朽”大字。该馆落成后,不仅成为河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当地中小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前来参加悼念活动,各地游人也会循着英雄足迹,瞻仰缅怀这位英勇的烈士。
  
  夏县堆云洞中共河东特委活动旧址 革命先驱创办平民中学
  
    在夏县城西的水头镇上牛村,有一处始建于元代初年的道观建筑群,因其远观如云朵叠加,进穴崖而入、洞阶相连,雨后岗上积云缭绕,犹如被云朵封了洞门,故名“堆云洞寺院”。该建筑群120间大小庙宇殿阁依岗而建,12座院落层叠相筑,洞穴穿越其间,螺旋盘桓,曲径迷离。可谓是房上有房,院中寻院,洞里藏洞,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数百年来,这里演绎了儒、道两家的文化精髓,曾声名远扬。
   堆云洞寺院地处幽僻,有利于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22年秋,革命先驱嘉康杰在景梅九等河东进步人士的支持下,在堆云洞创办了平民中学。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讲坛,广招北方九省贫寒学生,其中绝大部分进步学生成为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
   堆云洞堪称河东革命之圣地。1928年,中共河东特委在此成立,革命烈火从这里燃遍晋南大地,以堆云洞为中心,领导晋南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演绎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传奇故事。至今,这里仍然保留有嘉康杰印刷传单的秘密洞穴和他亲手栽植的合欢树。
  
  闻喜县陈家庄太岳三地委机关旧址 “三晋第一窑”闻名遐迩
  
    地处稷王山麓的闻喜县陈家庄,历史悠久、文脉深厚,现存有30多处革命遗址。1943年7月到1948年1月,中共闻喜县委,稷麓三区区委会、区政府和稷麓县委、抗日民主县政府,中共太岳三地委、三专署及太岳军区三分区司令部曾在这里驻扎,嘉康杰、柴泽民、金长庚、王墉等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都曾在这里居住并开展斗争。这里是晋南解放事业的红色摇篮,被誉为“河东西柏坡”。现如今,这里是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山西省首批党史教育基地、省级美丽宜居试点村。
   陈家庄村记录着前辈先烈们奋斗的遗迹,诠释着中国革命道路上的苦难和辉煌。中共太岳三地委旧址,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闻喜县的重要遗存,是运城市一处综合性革命纪念地。机关驻地就在村民赵元的四合院上房里,三分区政治部也设在该院,冀南银行办事处一度设在此院的两厢房里。这座四合院是清嘉庆年间修建的,现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庄有窑洞千余孔,但大窑洞名气最大,闻名三晋。
   稷麓县委县政府及太岳三地委在陈家庄驻扎期间,该村在黄土崖上开凿的一个大窑洞发挥了很大作用。大窑洞开凿于明崇祯年间,宽7.8米、高6.5米、深25米,马车都可以在里面回头,在抗日战争时期,大窑洞被作为礼堂和会场。
   1945年,中共稷麓县委会在大窑洞中召开了党政领导及各区、村干部会议;1947年,中共太岳三地委在大窑洞召开了晋南各县县委书记、县长、农会主席参加的晋南土改工作会议,史称“陈家庄会议”。此后,陈家庄大窑洞名传河东,堪称“三晋第一窑”。如今,陈家庄大窑洞已成为历史文物和红色教育基地,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