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6月24日
穿越时空 走!跟着壁画游曼妙山西

稷山兴化寺元代壁画 海外遗珍惊艳世界

  本报记者 田璐
  
   寺观壁画是中国壁画的一个主要类型,兴于汉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一般绘于佛教寺庙和道观的墙壁上,内容有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晋南寺观壁画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宗教艺术品,是探索中国壁画发展史的重要宝藏。其中,运城市稷山县兴化寺壁画是我国元代寺观壁画中的精品,当时的宗教信仰、社会面貌、风俗风尚等在壁画上都得以直观显现,弥补了古代文献的不足,为研究社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曾殿宇巍峨 曾壁画恢弘
  
    想要一探稷山县兴化寺壁画,不妨先从这座已不复存在的寺庙说起。
   据 《山西通志》《稷山县志》记载,历史上的稷山县曾有两个兴化寺。一处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的小宁村,始建于隋开皇十二年 (公元592年);另一处在县城南25公里的丈八村,始建于唐咸亨五年(公元674年)。调查显示,两座兴化寺分别称为北寺和南寺,南寺无壁画,北寺俗称“神画寺”,因寺中壁画而闻名。由此判断,震惊世界的稷山县兴化寺壁画出自小宁村的北寺。
   历史上,这座藏于乡野的古刹,也曾殿宇巍峨,也曾壁画恢弘,可以从几代考古学家实地勘察的资料中看到。
   稷山县兴化寺于唐乾封年间曾修葺,在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被八级地震震毁。重建后的兴化寺,前后三进院,中轴线上分布着山门、金刚殿、地藏殿、大悲殿、文法殿,东西分建钟楼和鼓楼。大悲殿又称为“中殿”,文法殿称为“后殿”,仅有这两座殿内绘满了壁画。
   此外,经山西学者柴泽俊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孟嗣徽实地调查,推断兴化寺因战乱毁于1938年至1949年之间,残存的壁画随之荡然无存。
  
  巨幅壁画历经劫难重放异彩
  
    割裂成块、剥离墙面、倒卖出国,在20世纪20年代,稷山县兴化寺壁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据资料推断,稷山县兴化寺壁画成画于元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为元代著名襄陵画师朱好古和张伯渊所作。
   寺内中殿壁画《过去七佛佛会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后殿壁画《弥勒佛佛会图》现藏于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还有4小块壁画现藏于稷山县博物馆。
   《过去七佛佛会图》壁画被剥离墙面的时间在1923年至1925年间。20世纪50年代,这幅壁画落户北京故宫博物院,由参加过永乐宫迁建和临摹工作的中央美术学院教师陆鸿年、王定理与故宫博物院修复组,共同开展了拼合复原工作,这才使之成为世人瞩目的巨幅壁画。
   《过去七佛佛会图》画长18.1米、高3.2米,完整画面约58平方米。全图采用对称式构图,画有体量相等的七尊坐佛。七佛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台仰莲座上,身着红色通肩式袈裟,内着绿色僧祇支。七佛的上方有迦陵频迦(神鸟)和童子飞天,两位声闻弟子及六位胁侍菩萨插在七佛之间。整幅画面共有佛、菩萨、童子飞天等十九身,线条挺劲流畅、设色浓丽厚重。
   兴化寺《弥勒佛佛会图》壁画被剥离时间应与《过去七佛佛会图》壁画为同一时间。1928年,这幅壁画被辗转运到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1933年,该博物馆完成了壁画修复工作。至此,兴化寺《弥勒佛佛会图》得以重见天日,在异域大放光彩。
   《弥勒佛佛会图》壁画长11.11米、高5.22米,采用对称式构图,画面中央绘有弥勒佛和圣众,为一佛二弟子四菩萨的配置,两旁各配有一组男女剃度群像图。壁画线条流畅、色彩绚丽,人物形象端庄、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4块珍贵壁画 归晋典藏
  
    1994年版《稷山县志》中记载,1972年9月中日建交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从日本购回4块稷山兴化寺壁画,分别是《太子降生图》《阿难近像图》《四海水帝巡游图》《仙人朝拜图》,并于1979年由稷山县博物馆派人从北京取回,入藏稷山县博物馆。
   兴化寺《太子降生图》等4块壁画大小不一,大约每块高40厘米、宽50厘米。其中,《太子降生图》壁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出生后沐浴时的情景,壁画构图形象逼真、人物丰满、衣纹稠密、线条挺拔、色彩华丽,人物表情、动态都很传神,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绘画技巧。
   多年以来,稷山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兴化寺壁画的传承与保护,积极开展寺观壁画文物研究和学术研讨,着力挖掘和展示兴化寺壁画的文化内涵。
   2021年,稷山县获得了《弥勒佛佛会图》的影像资料,故宫博物院也提供了《过去七佛佛会图》的信息数据资料,并在故宫博物院召开了稷山兴化寺壁画保护与利用座谈会。
   此外,稷山县将筹建晋南寺观壁画博物馆、成立晋南寺观壁画研究院,将稷山兴化寺、稷山青龙寺、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等晋南元明两代的部分经典寺观壁画等比例复原,打造一个集文物保护、研究、展览、教学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寺观壁画艺术博物馆,进一步发掘寺观壁画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全省的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以壁画为媒 以文促旅
  
    以壁画为媒介,以文促旅,助推稷山县高质量发展。稷山县寺庙众多,有的声名远播,有的默默无闻,有的隐藏深山,有的置于闹市,但大多成为旅游胜地。
   稷山县大佛寺内依崖雕塑的巨佛,其气势不输乐山大佛。这座巨佛为释迦牟尼坐佛,高20米、宽6.7米,气魄雄伟,保存完好。佛身串通阁之上下,攀木梯登至楼顶,不仅可瞻佛像全身,就连整个县城全景也是历历在目。该寺依崖土雕的大佛及众多佛像在华北地区极为罕见,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稷山县的稷王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有“三绝”,即精湛的石雕、壮美的琉璃、奇妙的木刻。其中,主楼正门前的两根蟠龙石柱,一根为朱雀穿跃的火龙柱,一根为鱼跃龙飞的水柱,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龙图腾文化内涵。
   据说,赵国大将李牧曾在稷山县李老庄玉帝庙驻兵防守。庙内正殿后檐墙上,绘有清代屏风式壁画,画面底部被毁。
   稷山县文旅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县深挖文化内涵,充分抓住旅游消费快速增长、政策利于文旅产业发展的机遇,突出文旅资源特色,走大文化、精旅游、深融合的发展路径,努力构筑“一轴两带三圈”的稷王文化名城格局。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