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7月06日

点燃青少年的科技梦想

  【内容简介】
   《科学发现纵横谈》的作者以科学家的眼光,结合亲身经历,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和过程,横谈成功所具备的德、识、才、学四大品质,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励志名作。
  
  【精彩试读】
  
   这浩茫的宇宙有没有一个开头?
   那时浑浑沌沌,天地未分,可凭什么来研究?
   穹隆的天盖高达九层,多么雄伟壮丽!
   太阳和月亮高悬不坠,何以能照耀千秋?
   大地为什么倾陷东南?
   共工(神名)为什么怒触不周(山名)?
   江河滚滚东去,大海却老喝不够?
   哪里能冬暖夏凉?
   何处长灵芝长寿?
   是非颠倒,龙蛇混杂,谁主张君权神授?
   呵!我日夜追求真理的阳光,
   渔夫却笑我何不随波逐流!
   这许多问题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名作《天问》中提出来的。相传,屈原在流放期间,看到神庙的壁画龙飞凤舞,心有所感,便在墙壁上写下了《天问》这篇奇伟瑰丽、才华横溢的作品。王逸在《天问·序》中说:“《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天尊不可问”这话是错误的。王逸大概是个 “尊天派”,把天看成统治者的化身,神圣不可侵犯,连向它“请示”都不敢;屈原则不然,认为天虽高,却没有什么了不起,是可问的。因而他思如潮涌,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无不涉及,高远神妙,发人奇思。当然,我们不能把《天问》看成一个人的创作,它其实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答,而屈原又是个有心人,接近群众,便把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构成了这篇不朽的名作。由此可见,《天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反映了劳动人民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的确,在那天宇高洁、微云欲散的月明之夜,每当我们冷静思考各种宇宙现象时,便不能不惊叹自然界结构的雄伟壮丽、严整精密。大至银河系总星系,小至原子核基本粒子,复杂微妙如生物界,都遵循各自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运动着。这些规律不仅可问,而且可知,它们是认识自然的钥匙,是改造自然的武器。
   尤其动人心弦的是,前人是怎样发现这些规律的?他们怎样从群星争耀、高不可攀的天空,找出天体运行的轨道?怎样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中发现原子的结构、基本粒子的转化?怎样从万象纷纭的生物界找出进化的规律?地球和电子的质量是怎样计算出来的,难道可以拿在手里称一下吗?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征服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劳动人民是主力军。他们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科学家吸取前人的经验,又经过自己的实践不断前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难道我们不应该从中学习些什么吗?
   史料当作纵横读。纵线看来,人类改造自然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有高潮,有低潮,有重大突破,也有短暂的停滞,我们应该探讨突破与停滞的原因。无数的事实证明,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精神贯穿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规律而发展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经过飞跃而上升为理论,又反过来接受实践的检验,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

dshell_js").s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