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7月07日

一寸一匠心 95后女孩在琉璃上镌刻人生芳华

  本报记者 郭丽菲
  
   清秀的面庞、长发披肩,一袭白色长裙,仙气十足。7月5日,在太原东山一个琉璃研发工作室内,24岁的张珺靓凝神静气地在一个素胚上沥线。
   “以前我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现在创作琉璃作品,一坐就是一整天。”张珺靓说她很享受琉璃的创作过程: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仿佛在与作品对话;素烧完成后,一根根挺拔、流畅、优美的线条令人着迷;釉烧后,充满光泽感的完整作品即将出炉,让人充满期待……
   作为一名95后非遗传承人,张珺靓用青年人的视角不断创新,创作出许多符合现代审美的琉璃作品,同时,用短视频等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推广琉璃艺术。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琉璃制作这项传统技艺,相信它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张珺靓内心有一份责任,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更多人认识琉璃,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从小耳濡目染
  
    琉璃,是在陶质物的表面覆盖一层细密的玻璃质薄层,即通常所称的“釉”,是用石英、长石等硅酸盐混合物在高温下熔制而成。
   中国古代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经过提炼加工后制成琉璃。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古时,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得比玉器还要珍贵。
   张珺靓与琉璃结缘并非偶然,她从小受姥爷的影响,耳濡目染,开始对琉璃产生兴趣。“姥爷喜欢收藏字画、艺术品,我从小看得多,所以对美的事物有了感知。”
   张珺靓的姥爷名叫葛原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苏氏琉璃第七代传承人。
   “幸运琉璃此生缘,入门苏氏艺中传。告慰列祖可瞑目,携徒找回孔雀蓝。”年逾八旬的葛老回首42年琉璃生涯,感慨万千。
   2007年,葛原生师徒在经历无数次试验后,将苏氏琉璃失传近三百年的“孔雀蓝”试炼成功,从此,孔雀蓝归来,传统不再是传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他们在配方中还添加了面粉和山西陈醋等。饱含智慧的匠心,让苏氏琉璃拥有独门秘色“苏三彩”:孔雀蓝、孔雀绿、孔雀紫。
   姥爷让“孔雀蓝”重放异彩,并毫无保留地传回给苏家后人,这令张珺靓非常敬佩。她走上琉璃传承之路,除了兴趣,也多了一份责任。
  
  创作淬炼心性
  
    “2020年,我从沈阳师范大学动画专业毕业,当时姥爷主理的工作室非常需要有绘画功底的人,我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珐华琉璃的传承、学习工作当中。”张珺靓从此正式加入“琉璃团队”,跟随姥爷学习琉璃制作技艺。
   刚开始创作时,张珺靓也难免浮躁,静不下心来,但是一想到姥爷一步步走来,花费30年时间将失传近三百年的孔雀蓝釉恢复,她就深感震撼,慢慢的学会了坚持。除了坚持,做事严谨、细致,也是张珺靓从姥爷身上学到的宝贵品质。
   “琉璃是陶瓷的一种,它的胎料以坩子土为主,所以具备十分良好的可塑性。1500年来,琉璃用来制作屋顶上的瓦件,或用来制作人物、动物、各种器皿,以致把玩的工艺品和文房用品。琉璃的光泽鲜亮,除黄绿色以外,还有孔雀蓝釉,晶莹剔透,彰显了琉璃的尊贵,元代起产生了著名的珐华琉璃器。”张珺靓介绍说,塑形、素烧、上釉、釉烧、成品,琉璃烧制工艺对基本功、烧制温度、釉彩的配比等要求都需要非常精确。
   “记得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总是追求整体、大致效果,但是姥爷看到细节处,总会严格要求我,比如一条线的流畅、挺拔度,一片叶子的走向等。”张珺靓说,一件完整作品的最终呈现,每一处零碎细节中,都融入了姥爷的指点和建议。
   “当一件精美的泛着水光感的孔雀蓝琉璃作品摆在眼前时,我不知该用什么词汇形容它,但它好像会说话,将我的眼睛牢牢抓住。”张珺靓非常享受每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即使创作路上充满了坎坷和沮丧。
   “在我刚接触珐华时,正巧要赶制几件珐华瓶,但我又不知该怎样在珐华瓶上表达,所学和实际应用不能很好地结合,最终硬着头皮做了几件,都不太满意。”做一件成品,从绘图到烧制完成需要十多天。眼看着所剩时间不多,张珺靓坐不住了,急忙找来绘画老师罗瑞楠先生,在姥爷和老师的共同帮助下,她最终还是按规定时间完成了所需作品。
   “虽然过程很令人头大,但这次的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也为今后可以独立创作打下了基础。”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淬炼心性,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是一种选择,更是一份幸运。
  
  “新匠人”传承老手艺
  
    一提到非遗,人们就会给它贴上“古老、稀缺”的标签,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这门“老手艺”,正在与“新匠人”碰撞出迷人的火花。
   “年轻一代手艺人就应该与时俱进,将传统的工艺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创作出的东西才能受大家喜爱,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张珺靓创作的珐华琉璃艺术品“绣墩”就是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的代表作。
   它将不同形状的鼓侧镶刻了方孔钱图案,寓意天圆地方。用于文房镇纸,既实用,又是把玩的珐华艺术品。
   她创作的“玉壶春瓶”,主题是具有山西民俗特色的嫁娶场面,色彩艳丽,画面生动,极具观赏性。
   “老物件儿”在全新的设计下摇身一变,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潮玩”。张珺靓还经常在其社交媒体平台 “晒”出制作琉璃的日常。让非遗创作搭上文创、直播“快车”,在网络上频频“出圈”。
   “对于琉璃艺术,如果说一开始我是因为想要帮姥爷的忙,但是后来当我了解了它的历史文化和深入的制作之后,便深深地被它所吸引,慢慢地爱上了琉璃,爱上了经过创作和精心制作后赋予它的每个意义。”经过几年来的实践锻炼,张珺靓已经可以独立完成珐华琉璃的各种釉彩和制作,成为一名成熟的工匠。通过跟随姥爷的系统学习,张珺靓掌握了琉璃的烧制技艺,随同姥爷出席各个有关琉璃的高峰论坛会,给高校讲课。
   “为践行弘扬山西三宝的号召,我发挥自己的绘画与塑造专业特长,在珐华的研发与制作中不断有所创造,让我们工作室以至珐华事业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其中,我创作了具有山西民俗风味的‘风俗系列珐华瓶’‘绣墩’‘鼓起来’等文房用品和各类立线的珐华艺术品。”
   作为年轻的非遗守护者,张珺靓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非遗流行当下,而非束之高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