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7月18日

  (上接03版)
  
   我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美丽山西,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7月14日,中国国家英文日报《中国日报》刊发《River’srebirthbringslifetoShanxi(汾河变迁给山西带来新活力)》一文,报道我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重要指示,积极推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工作落地落实,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央视新闻联播、光明日报也报道了我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做法。
  
  乡村振兴出新出彩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年来,我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各项民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中央媒体以民生建设乡村振兴为聚焦点,讲述我省聚力抓好民生社会事业、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的故事。
   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有序衔接乡村振兴;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整村搬迁,建成集中安置区1122个;建成光伏扶贫村级电站5479座、集中电站53座,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广泛吸纳贫困劳动力参与生态建设增收,惠及52.3万贫困人口,走出了一条增绿增收的双赢之路……脱贫攻坚我省交出满意答卷。人民日报、新华社稿件全景式展现了我省老区群众艰苦奋斗,运用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光伏扶贫等多种脱贫方式,书写了生动的山西脱贫攻坚实践新篇章。新华社稿件还通过大同市云州区兴胜村村民李文治的生活变化,为我省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点赞。
   新起点,再出发,我省正补齐区域短板、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民日报以点带面展现我省支持“吕梁护工”“天镇保姆”等成长为全国知名劳务品牌的做法。央视新闻联播聚焦大同黄花产业发展,以村民郭卫东家发生的变化,讲述大同落实总书记要求,大力发展黄花产业,打响“大同黄花”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的故事。
   文化,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我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11个,中国传统村落550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我省丰富的古建遗存不仅让人心生向往,更增添了文旅产业发展最坚实的底气。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记者分别通过描写天龙山石窟和云冈石窟的数字化研究、保护、开发利用之路,凸显我省始终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放在第一位的主题。
  
  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山西政治生态已经由 “乱”转“治”,山西发展已经由“疲”转“兴”。革弊立新,激浊扬清。十年来,山西清除了“系统性塌方式腐败”,也迸发出刀刃向内、励精图治的奋斗精神。《人民日报》《法治日报》从不同角度关注山西政治建设。
   我省开展的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如同铺开一张网,兜住了民生的底线,兜牢了安全的防线,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人民日报《能源大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一文的第四部分,通过晋城市泽州县应对汛情、运城市新绛县三泉镇白村加强网格员体系建设,展现了“代表联络站+”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在党建引领下,我省基层治理更加完善等亮点做法。
   7月14日,《法治日报》在头版报眼刊文《法治助力三晋大地由“乱”转“治”》,讲述我省强化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除转型壁垒、固化改革成果、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以高质量法治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文章讲到:“如今,在三晋大地,为企业纾难解困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已成为广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法治保驾护航的功能正在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十载春华秋实,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广大群众深有体会。“变化太大了,煤炭开采干净又智能,如今5G技术的应用更是提高了开采效率和安全性,咱煤矿工人干活也更方便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好了,生活也好起来了。这些年农家乐发展得很好,越来越有盼头了。”……中央媒体稿件发出后,网友们纷纷留言,为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点赞。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