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11月08日

守望正义 我们为公平鼓呼呐喊

  时光不语 静待花开 阳光终会照亮青春梦想
  
   青春像一条赛道,我们就像是赛道上的选手,当枪声响起,只有一路不停地向前奔跑,才能找到最终的方向。
   时光匆匆,一转眼,将近10年的时间转瞬而逝。10年前,走出校园,懵懵懂懂,不知何去何从。10年后,走进社会,熙熙攘攘,用笔和镜头记录人生……
   10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却见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着眼于自己的职业,10年前,人们提起“记者”两个字,大多会冠以“无冕之王”等称呼;10年后再回首,“无冕之王”早已不在,更多是同行的离开,纸媒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开始不断转型……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纸媒虽然大不如前,但10年来,媒体人在转型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新媒体、视频号……媒体人还是媒体人,只不过从“纸上”转变到了“网上”,内容为王成了新时代新媒体人的共识。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众多自媒体相比,在速度上,传统媒体已然不及,但媒体却胜在内容,媒体人扎实的文字功底、一次次深入基层一线面对面的采访、为了完成一篇好稿件而跋山涉水的豪情……这些都是自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10年来,媒体人见证了一片片新时代祖国大好河山的变迁、一位位新青年从稚嫩走向成熟、一项项新技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青年的寄语一样,把青春当做是一条赛道,只要确定方向并且不断地向前奋力奔跑,阳光终会照亮青春的梦想。 陈彤
  
  “轨道上的太原”幸福满溢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古称“晋阳”,承载着诸多功能,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
   十年擘画,接力攻坚,蓝图变现实。
   2020年之前,对于山西人来说,城市地铁一直还是零记录。
   2013年11月2日,山西第一条城市地铁——太原轨道交通2号线首开段正式开工,经过漫长的8年建设,终于在2020年正式通车,虽比原计划2018年通车迟了两年,但是山西地铁梦终究实现了。
   2020年12月26日,在冬日的第一缕晨光中,太原地铁2号线承载着530多万太原市民的期待,正式开启了运营之旅。地铁的建设使太原的城市按下了加速键,同时也减轻了出行的压力和环境负担,这对太原乃至整个山西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年的时间里,地铁列车来回穿梭、平稳运行,不仅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便捷、舒适、周到的出行服务,也畅通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为我们这座城市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相伴两年,市民越发相信,如今的地铁,已不只是一种交通方式,而是用情服务太原市民、用心打造精彩城市的生动载体。
   非凡十年,每个节点都蕴含山西省委省政府的精心布局。在串珠成链中,太原市民的“地铁梦”化为精彩现实。一张不断交织成形的网,一座不断蝶变成长的城,见证了太原地铁运营的诞生与成长。 张丽
  
  用文字记录城市发展
  
   11月8日,我们迎来了第23个中国记者节,可我们却不能休息,依旧得奋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不知不觉间,今年已是我走上编辑岗位的第4年。回想起来,曾经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都变成了前进的动力。作为文旅版编辑,我从一个个文字、一张张图片中见证着太原的变化。曾经,这里是传统的重工业城市,一度饱受环境污染的困扰。现如今,先后修整了迎泽公园、双塔公园、汾河景区,新建了太原植物园、稻田公园等,这些地方成了市民健身、出游的好去处。依托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等资源,太原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持续改善配套设施,努力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为缓解交通压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太原地铁2号线一期开通运营,标志着太原市正式进入“地铁时代”;购置更新1000余辆纯电动公交车,公交车全部实现纯电动化,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生活更加精彩。随着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让太原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这些年能用文字记录太原的发展、亲眼见证它的变化,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在每篇稿件的选择、标题的修改、版面的编排上,我都会反复思考、慎重选择,因为我深知手中的每一个版面都代表着山西青年报。这个过程虽然纷繁复杂,但每当起出更符合稿件的标题、看到编排更合理的版面时,我都非常开心,也很享受这种痛并快乐的感觉。
   有多少个深夜,当人们已进入梦乡时,在沉沉的夜幕下,我们还在挑灯夜战,只为给大家带来最权威、最及时的信息……我们用一个个文字编织着世界的繁华,用一篇篇稿件记录着城市的发展与变化。我为这份报纸的每一点进步而骄傲,也为自己可以为这份报纸贡献力量而自豪。
   曾经,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呈现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任小芳
  
  擘画:晋城城市建设的三个“大十字”
  
   脚下有力,心中有光。2000年入职本报成为一名新闻人之后,始终牢记党的嘱托,肩负职责使命,用双脚丈量大地,用笔墨抒写时代。作为一个常驻晋城市的记者,我亲历并见证了晋城城市建设在晋城市委、市政府的擘画下,城市中心三个“大十字”的蝶变。
   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晋城老城,城市建设长久地局限于古城墙内,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老人们常说,“过去的晋城,绕着城墙走一圈九里地。”
   解放之后,城市发展突破旧城城墙的束缚,面积开始扩大。上世纪70年代,晋城开通了第一条现代商业街——新市西街。1985年,晋城建市,第一任市长薛荣哲感慨:“找不到一丝城市的影子。”
   那时的晋城,城市中心为南大街北段 “大十字”。之后,晋城提出了“城市建设同全国地级市相比不落后,个别建筑同大城市相比不落后,到本世纪末仍不落后”的“三个不落后”口号。1987年,市区主干街道泽州路、凤台街两条享誉华北的林荫大道建成通车。至此,晋城市的城市中心转移到了泽州路和凤台街交叉处的“大十字”,形成了九纵十横的棋盘式城市道路格局。
   2008年,晋城城市总体规划为 “一核两区六片”的组团式结构。2018年,晋城市升级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一体两翼、协同发展”的城市发展思路,利用高铁东站和机场的优势,建设丹河新城,规划总面积达52.5平方公里。
   目前,晋城市城市建设的总体定位是,晋城新经济的核心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晋城市城市建设“十四五”发展目标是:精心打造“大十字”发展轴,积极推动百万人口、百平方公里的“双百”城市建设。 毛明辉
  
  且以文字慰当下
  
   当我坐在电脑屏幕前,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所在的晋城又发现了一例初筛阳性感染者,一时之间,喧嚣的城市被可恶的病毒按下了暂停键,令人紧张不安。
   打开窗户,冷风扑面而来,像极了我这个媒体从业人焦虑的心情:除了一篇篇正能量的战“疫”报道,还能做些什么?急于求变,却又害怕碰壁;蓄力待发,却不知路在何方。
   坦白说,入行当上记者是源于11年前偶然的求职经历。但当我意识到手中这支笔的分量,便是要求自己担起社会责任之时——为党和青年事业鼓与呼。
   每一次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在团晋城市委的号召下,全市各级团组织都会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青年突击队奔赴一线,开展应急支援、便民服务、心理疏导、宣传引导等一系列志愿服务,众志成城、全力以赴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在广大志愿者奔忙的同时,团晋城市委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不同形式开展慰问关怀服务,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一线防疫工作当中。元旦、腊八、春节、元宵节、妇女节……每一个节日,晋城青年志愿者都默默坚守疫情防控岗,同样,爱心企业与爱心人士的关爱也从不打烊。
   这些年来,晋城广大团员青年,用脚步和汗水守护了千家万户的祥和与安宁,用赤子之心凝练一笔笔青春印记,也为疫情防控工作注入了太多的温暖与感动。而我,把他们的故事变为了上百篇新闻报道,让更多的人们所知道。
   寒风很冷,可众人拾柴火焰高;火把易灭,可千万火把就会有燎原之势,照亮前进的方向。且以文字慰当下,多写写“正能量”的战“疫”故事,哪里会有什么错呢?
   新冬已至,春天不远了。 李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