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4月19日
有人半年报考26个岗位,有“985”高校一个班七成人考公

巡考大军:为“上岸”放手一搏是否值得

  “终于上岸了!”今年2月初,吴江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湖南某市直事业单位拟录用公示名单中,不由发出如此感叹。此前,他报了26个事业编岗位,花了半年时间在大半个湖南巡考。
   考公、考编是指通过统一公开招考成为国家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近年来,年轻人参考热情居高不下。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激烈的就业竞争催生了考公大军。
   与“考公热”现象伴随而生,在考公、考编群体中出现了“巡考、进面”等专用语。巡考,指的是巡回各地参加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考试,通过多次考试增加上岸机会。进面,即“进入面试”,是指考生的初试成绩达到了分数线,能够进入面试。这意味着他们上岸的概率增大了一些。
   等待“上岸”的他们,为什么加入巡考大军?巡考中,他们付出了哪些?上岸,是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
  
  辗转巡考,只为争一个进面的机会
  
   2022年7月,22岁的小春从福建某高校建筑专业本科毕业。由于一直没找到工作,她开始在家全职准备考公、考编。
   最初,小春感觉备考“有点难”,但学进去后发现,公务员考试的两门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测)和申论,考的是知识积累,或多或少有所储备,“公务员考试没有所谓的‘零基础’。”
   实战过程中,小春经常出现“只差一两名,甚至只差0.2、0.01分”的情况,在她看来,通过巡考来增加“进面、上岸”的概率,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报了20多个岗位”的小春是湖南人,半年多来,她辗转巡考于湖南、福建、广东3个省份,已记不清到底考了多少场,只记得“去一次的路费至少要几百元”。
   在北京某“985”高校就读的菲比,从2022年11月开始,她报考了9个公务员岗位,“这就类似于秋招的海投,我觉得很正常。”
   踏上巡考之路的年轻人,面临的往往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2022年7月,吴江进入湖南一地事业单位做合同工,他需要兼顾工作与学习,下班后,都是他见缝插针的备考时间,直到凌晨一两点才会休息。
   周末,吴江会踏上考试之路,在湖南省内巡考。他总共报考了26个岗位,很多是县、乡一级的基层单位,他无法准确统计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只感觉到,“别人在睡觉,我却在准备考试,这个时候是最心酸的”。
   “我报了各地的7个公务员岗位,还在央企、国企投递了100多份简历。”北京某高校经济学类专业的研究生刘晓豪,今年7月即将毕业,为了给自己寻找更多机会,从2022年下半年升入研三后,他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备考状态。有人担心他无法兼顾太多的笔试、面试,但他却认为这样能锻炼语言把控能力、时间协调能力和事务安排能力,“乐在其中”。
   目前,刘晓豪已收获了10家企业的offer(录取通知),同时还在准备两个公务员岗位的面试。算上食宿,他已经在巡考上花了五六千元,但他仍然坚定地将当公务员作为第一选择。
   也有人把正式考试当成模拟练手,还有人根本没想好未来职业规划,靠巡考广撒网,“考一步算一步”。
  
  成本巨大,为什么要靠巡考来上岸
  
    “一个班40个人,可能有4个读博的、五六个去企业的,剩下全是考公、考编的。”在北京某“985”高校读研二的阿巍,粗略计算发现,他们班有超过七成人正在考公、考编。
   年轻人对考公、考编趋之若鹜,是出于何种考虑?
   “成为编制内的教师,看起来是我的唯一选择。”许多巡考人把工作稳定性作为第一目标,白叶也是如此。
   2021年6月,她从湖南某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进入长沙的一家公立幼儿园做合同工。当时面试时,招聘广告上称能够缴纳五险、包食宿,三年后解决一金(住房公积金)。但她与园方签了合同后才得知,实际情况和招聘广告上承诺的并不一致,不解决住宿了,公积金也不知道何时能落实到位。
   2022年,吴江拿到长沙一些中小公司的offer,他发现这些公司的保障机制并不健全。
   事实上,被视作“福利”的五险一金,是一种法定的强制性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想找到有完备保障的工作,我只能去考编。”2022年年初,白叶踏上了全职备考教师编制之路,她报考了9个岗位,反复在老家县城和省城长沙来回考试。2023年,她如愿成为长沙一家公立幼儿园的在编教师。
   还有一些人,则是在父母的期望下作出选择。阿巍是山东人,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本科阶段就做好了考公的规划。
   然而,有人并没有认真做好未来规划,就盲目跟风踏上了巡考路。
   阿巍的社交媒体有近6万粉丝,很多是在考公、考编路上的同行者。他注意到,一些生化环材专业的同学在公务员岗位中没什么选择权,只能被迫去选一些 “三不限”的职业,“这意味着竞争很激烈”。
   生化环材,是生物工程、化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四个领域的统称。“三不限”则是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中不限专业、不限学历 (大专以上)、不限户籍的岗位。
   在湖南某高校就读生物工程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王新,今年7月即将毕业。“一开始想继续深造,结果考研失败了。”在父母的期望中,他“被迫”报了5个公务员岗位。经过努力,得到一个岗位进面的机会,但最终放弃了。“月薪三千,离家太远,根本就不可能在那里工作”。
   “考公专业不同、岗位不同,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同。”菲比读的是新闻与传播专业,该专业相对选择空间更大,实习的时候就“有一半人去了媒体,有一半人去了互联网”。
   到了毕业找工作时,菲比身边很多人并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仍然在“随大流”似的巡考,甚至为此错过了很好的工作机会,“为了考公上岸,太钻牛角尖了。”
   也有人因一味考公、考编而走向极端。据媒体报道,四川成都一女子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工作,被父母强制考公5年没有上岸,最后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上岸”与否,走好脚下的路才能找到答案
  
    历经巡考的小春,切身体会到“上岸”的感受。如今,她进入广东某市自然资源局的面试,“上岸概率很大”,但曾经的焦虑迷茫仍令她难以忘怀。
   2021年年底,小春正紧张地准备考研初试,“当时感觉考不上研,人生就完蛋了。”
   大半年来,经历了考研失败、待业在家,小春的人生似乎并没有“完蛋”,相反看到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考研失利后,她开启了20多个岗位的巡考,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摆脱了焦虑。
   “大家都想上岸,所以才出现了巡考现象。”阿巍觉得,没必要过分苛责巡考人,人们面临的机会都是公平的,“有人同时考上了几个岗,只能选择一个岗位,后面的机会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也有声音认为,“为了上岸而上岸是不明智的”。刘晓豪称,衡量自己的需求最重要,“我看重的是个人发展,对于发展前景好的城市、有上升空间的岗位和单位,我都会考虑”。在他看来,一些人只是为了上岸而巡考,没有综合考量自身需要和岗位匹配度,即便上岸也可能难以接受,甚至不能融入当地,影响了自身发展,这都是在盲目考公。
   “生化环材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校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科研人才,考公对我来说并不是最合适的选择。”如今,王新想继续攻读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生。
   “所谓的‘铁饭碗’只是一个选择而已。”菲比研究生期间积累了在多个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经历,在获得了多个互联网公司的offer后,她继而转战考公战场。如果最后没考上公务员,她会选择去企业工作。
   “能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清晰规划再去考公,成功率会更高。”由于准备充分,阿巍考的7个岗位有5个成功进入面试,“公考考察的是通用性的职业能力,实力强,在哪儿都能崭露头角。”如今,他已进入心仪的单位,能在岗位上将所学的外交学专业与具体工作职责结合起来,让他很有获得感、价值感。
   有些人靠着巡考上了岸,有些人还在努力游向岸边。“不管上没上岸,走好脚下的路,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答案。”白叶说。
   (注:菲比、白叶、阿巍、小春为网名)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