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5月26日

momo大军背后的互联网环境思考

  同样的粉色小恐龙头像,统一的“momo”网名,打开一些社交平台,你是否被momo大军“偷袭”了?所谓momo,并不特指某个人,而是一群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用户,用着同样的头像和网名。改名momo似乎成了这届年轻人“冲浪”的新潮流,套上momo盔甲的他们有了更多隐私和安全感,但同时也需提防有人利用这层盔甲恣意妄为、“按键伤人”。失序、失范的互联网发声并不可取,momo不是违法言论的保护伞,互联网更不是法外之地。
  
  momo现象观察 可爱、好玩、热度高
  
   记者在小红书输入momo,相关的笔记超过了395万条,带momo的话题有1.3亿次浏览,叫momo的用户更是翻了好几页都翻不到头。随机点开几个momo的账号,有的是分享制作思维导图的学习博主,有的是分享化妆好物的美妆博主,有的则是分享美食、美景的生活博主,每位博主的主页都很有个性,但套上粉色头像加momo的名字,一旦给其他人留言或是点赞,便也一 时难分彼此。
   豆瓣平台则有个成员超过7500人的momo小组,这个闲聊小组有组规、有玩法,进组就说明了“本组作为伪匿名组,尽可能在不被制约的情况下维护每
  一位组员的言论自由”。组内的闲聊帖有吃瓜总结,有毕业论文求助,有分享收集的momo头像,甚至有momo提问“大家出于什么原因加入 momo大军”。得到的回复是“好可爱”“好玩”,也有momo表示:“不仅可爱,也方便隐藏。”
   “我是社恐,没在社交平台上发过评论和帖子,自从加入momo,看到感兴趣的帖子我都会评论。”有网友为此收获快乐,变得大胆,也更有安全感。
  
  一个momo的自白 为了安全感毫不犹豫加入
  
   欣欣子是一名新晋momo,4月下旬才加入momo大军,原本小红书是她随手记录生活的秘密基地,不像朋友圈有那么多熟人和家人,她看心情会发追星、看剧、旅游、美食等日常。直到有一篇感叹电视剧《长月烬明》的笔记被熟人刷到,对方还通过微信发来截图问:“这好像是你吧?”欣欣子说当时自己尴尬到“脚趾都能抠出三室一厅”。
   于是欣欣子连夜注销了原来的账号,注册新账号时毫不犹豫地加入了momo大军,一样的名字,粉色小恐龙头像,那一刻她感受到“泯然众人”的安全感,“家人们,真的好高兴啊!”她新账号“加入momo大军”的笔记下还吸引了各类momo前来留言打卡。
   如今欣欣子的账号粉丝数量还不到5个,但她乐在其中,又开始分享生活,买了好看的长裙,想去哪里打卡美食,呈现一个活泼的momo,“可以丝滑地分享快乐、吐槽生活而不被人发现,我找到了一种更自由的表达方式。”
   “一mo做事亿mo当”momo成了法外狂徒?
   有人热情加入,也有人无奈退出。有momo是被@烦了,“有些人喜欢在评论区@,因为名字和头像都一模一样,对方就是随机选,我有一天被陌生网友莫名@了十多次,真的讨厌。”网友小十七说,当时她看到momo大军时觉得有趣,而且被粉色小恐龙戳中萌点,没想到加入后遇到了一串麻烦,“有些momo发表激愤的评论引战,我也被‘误伤’过两次,莫名其妙地收到语气激烈的回复,点进去一看是回复错了,我真是太冤了。”如今她的账号已不再叫momo,但保留了小恐龙头像。
   常逛B站、豆瓣、小红书的小蒋一开始是在小红书上注意到momo的,一会儿刷到首页推送的宠物笔记来自momo,一会儿美食笔记下活跃着momo的评论和点赞,“刚开始以为是一个人,感叹这人精力充沛,怎么到处点赞、收藏、留言”,后来她好奇地点进momo的主页,才发现每个人的主页特色、IP地址均不同,“原来是一群人,这不就是豆瓣上以前的‘已注销’吗?”
   当小蒋点开一个有关momo的笔记,看到他们的口号是: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momo是法外狂徒。有些人觉得加入momo大军后就能“激情”发言,因为他们的另一个口号是:一mo做事亿mo当。
   “他们都用统一的头像和名字,变相成为匿名评论,评论时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但也可能让他们更大胆地发言,发表一些激愤评论,如果有人持有不同意见,可能会被一群momo围攻,还很难辨认到底是哪位在口出狂言。这岂不是更容易滋生网络暴力吗?”这名95后对这种形式摇了摇头。
  
  二创越来越多 年轻人乐于寻找群体身份中的个性化表达
  
   其实momo这个名字原本是从微信登录小红书、豆瓣等外部软件时系统默认的昵称之一,初代momo们就是一群不想更换昵称的网友,后来越来越多的网友自行将昵称改为momo,头像换成了粉色小恐龙。
   当之成为一个群体时,这个群体中的个人该如何讲话、以什么形象示人,可谓是“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随着大军壮大,一些二创也逐渐融入其中。从一开始统一的粉色小恐龙头像,到如今衍生出五花八门的形象,有拿着“上岸”的考研mo、耳机mo、皇冠mo、奶茶mo,还有不少联名的财神mo、懒羊羊mo等,这届年轻人似乎以此为创作平台,配色的更换、配饰的增加,逐渐求同存异,彰显出个性化的一面。名字上也可以玩创意,nono、wowo等都犹如momo的“变身”。
   除了momo大军,网上还有“托腮小赞”大军、“欢乐马”大军等。就如托腮小赞是托起好运、托起事业、托起美好,含有幸福的万物皆可托住的寓意,这也是很多青年愿意加入大军的原因之一。
  
  观点
  
  隐藏自己≠为所欲为
  
   “相同的名字,一样的头像,momo的出现满足了一些缺乏安全感的群体,他们想发声音,但又有顾虑。”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海超表示,除了一些因从众心理驱使加入的人群外,一般情况下,加入momo大军的人希望自己既能在茫茫人海中不被发现,又能实现言语自由,并且能在网络世界中快速找到结伴同行之人。“成为momo后,个体容易找到群体归属感。每个人不需要知道其他momo是谁,只需相互间有一个共同点,由此便有了情感联结。当然也有另一群momo,他们想掀起波澜,但又不想承担后果,那么momo的身份刚好满足需求。”
   蔡海超觉得,对这届年轻人来说,momo就像盔甲,一旦穿上后能够隐藏自己的面容,但却隐藏不了自己的内心需求,“一方面这种形式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助力他们做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这就更需要一些引导。”
   在她看来,对头像的二创、对名字的改写,已经体现了在共同盔甲下开始个性化发展,这是逐渐外化不同自我的开始。蔡海超希望青年成为momo后必须保有底线,曾经因为不希望自己被别人攻击而加入momo大军,如今也不要成为群起而攻之的一员,“不能因momo的盔甲而为所欲为,这样的行为应该不符合加入momo大军的初衷,也和粉嫩可爱的momo不相配。”
  
  自由表达≠不负责任
  
   上海市团校副教授、青年人才教育研究二级学科负责人金燕娜分析,从媒介形式来看,这是“树洞”新的演化类型。因为身份隐匿,不用担心暴露,momo们将网络社交平台作为承受秘密、私事的“树洞”,可以尽情倾诉不方便告诉身边人的事情,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
   从青年心理来看,这一现象体现了一种群体认同和隐身欲望。momo们形成了一种虚拟身份,这种身份可以保护他们的真实身份,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和隐私,同时也有强烈的群体认同感。“人多势众和隐身身份使得他们变得自由和大胆,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从网络情绪来看,金燕娜觉得这一现象可理解为一种网民情绪的膨胀表达。“通过统一的头像和网名形成一个群体,为这种情绪表达提供了特殊方式,让个人情绪得到了一种集体的呈现和释放。”
   不过金燕娜也指出,momo大军的匿名社交问题需引起重视和警惕,匿名社交也容易走向反方向,引发一些负面问题,“比如情感倾诉反而变为表达欲减退甚至消失,又或者自由表达变成网民不用负责任地发表言论,让网络充满虚假信息、欺骗行为,因为反网暴才形成的momo群体反而成了网络暴力的根源等。”因此,她建议在保障momo自由表达的同时,也需探讨如何在网络世界中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管和问责机制,引领他们合理表达、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青年网民也需注意,在自由发表言论和维护网络环境之间寻找平衡点,让网络空间成为一个绿色、健康、积极的环境。”据《青年报》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