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5月29日
原创舞剧《寻找东大殿》成功首演

一榫一卯间 追寻民族文化复兴之梦

本报记者 郭丽菲
  
   5月23日晚,忻州剧院。原创舞剧《寻找东大殿》在忻州首演,完美谢幕。一个半小时的视觉盛宴让上千名观众感受了一场直击心灵的美。
   幕布徐徐落下,灯光渐渐熄灭,观众陆续退场,坐在台下的刘晓伟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五年,从构思到创作,从组建团队到筹措资金,一次次排演,一次次打磨,为了呈现这场完美的演出,整个创作团队倾注了太多心血。
   《寻找东大殿》是忻州师范学院创作的首部舞剧,该学院舞蹈系教授刘晓伟是这部舞剧的整体统筹、编剧。看着自己的作品问世,他像听到自己孩子的第一声啼哭时一样激动和欣慰。
   作为山西省“1331工程”五台山生态与文化旅游学科群成果、山西省“1331工程”五台山文化与生态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舞剧《寻找东大殿》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将教学实践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将讲好中国故事与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是我省高等院校服务社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一次有效尝试。
   这部舞剧的创作灵感源自哪里?经历了哪些困难与波折?又收获了哪些喜悦和感动?5月27日,刘晓伟接受山西青年报专访,畅谈创作心路历程。
  
   “这是个好题材,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排演这个故事。”
  
  劈掌、旋转、扣手,起落舒展、整齐划一。《寻找东大殿》的舞者用高度凝练的肢体语言展现中国古建筑之美,彰显榫卯结构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这部舞剧以梁思成、林徽因等人1937年来山西寻找佛光寺的史实为线索徐徐展开,在时空交错纵横中,讲述中华文化追寻者与捍卫者的故事。
   把梁思成、林徽因寻找佛光寺东大殿的故事通过舞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刘晓伟整整酝酿了一年,创作了五年。
   2017年5月,刘晓伟从中央民族大学博士毕业返回忻州师范学院第二年担任了舞蹈系副主任,新的使命驱使他思考如何利用个人优势推动工作更好地发展。
   “我希望在教学、科研与地方文化之间寻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与突破口,既要符合高校教育规律,又要彰显地方院校特色。”在接下来的各种会议中,他多次提到,在一个互联互通,交通和网络极为便利的今天,要把忻州变成中国的中心、世界的中心,那么这个焦点就应当落在极具文化属性的古建之上。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自然成为不二之选。
   就在他进一步缩小寻找范围,想落脚五台山某一个点时,偶然在微信公众平台读到了梁思成与佛光寺的故事《五台山佛光寺发现记》,突然灵光乍现,就它了!“这是个好题材,有文化自觉、文化复兴,有爱情,有民族情怀,有战争与对和平的渴望,有民俗风情,有佛教艺术。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排演这个故事。”
   时间来到2018年,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准备排演毕业作品。这是组织大规模创编和演出的绝佳机会。刘晓伟找到毕业班的舞蹈编导任课老师李建军,和他沟通了创编思路。李建军是四个毕业班的任课老师,可以将四个班的资源整合起来,首先,时间和人员都能保证,其次,李建军还参与过北路梆子《佛光寺》的舞蹈设计,对于这一题材也有一定认知,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安排!
  
   一次次排演,将历史文化深深地植入师生心中
  
   短暂的兴奋之后,迎接他们的是一次次磨砺。
   这部剧究竟怎么做?多次协商以后敲定:先做大,再做小,分班各自讲自己的故事。先不要精细,但要完整。做出来一个完整的成品之后,再精雕细琢,压缩成一个一个半小时左右的精品舞剧。
   接下来是李建军和学生的磨合,还有相关教师的积极配合。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故事基本脉络上,分班分工分故事,之后设计舞蹈结构、寻找舞蹈元素、设计服装道具、寻找音乐、设计灯光。
   “听描述很简单,但实际做了三个月。”三个月内,学生逐渐了解了历史上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感受着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逐渐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塑造梁思成、林徽因,去感悟宁公遇,也逐渐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建筑文化到榫卯结构,再引申到民族的凝聚与团结,由此演化出各个舞段。
   有了这样一个目标的鼓舞,参与排演的所有师生累并快乐着。大家动用各种方式自筹经费6万多元,解决了最基本的服装与道具费用,成就了第一版《佛光寺》的正式演出。
   “从无到有,创作第一版时最困难,为了节省开支,我们四处借道具、改道具。后来,索性扬长避短,用很简单的道具创设出一个比较有意境的新的东西。”因为有信念支撑,大家再苦再累也甘心。参与创作的老师没有任何报酬,经常互相打趣,“大家都是来玩的,开心最重要”。
   2018年6月4日,忻州师范学院舞蹈系以“五台山文化与舞蹈创编相结合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的形式连续推出四场演出:6月4日,第一场《寻找佛光寺》;6月5日,第二场《追溯佛光寺》;6月7日,第三场《探秘佛光寺》;6月11日,第四场《又见佛光寺》。这次教学实践共有四个毕业班参与其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将五台山佛光寺的历史文化深深地植入了师生心中。
   2019年,原创舞剧《又见佛光寺》被纳入学院 “五台山生态与文化旅游学科群”建设项目,获得了山西省“1331工程”五台山生态与文化旅游学科群建设的经费支持。
   2020年9月,“五台山文化生态研究院”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舞剧《又见佛光寺》的建设。山西省“1331工程”五台山文化与生态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经费持续支持。刘晓伟也成为经费支持项目原创舞剧的项目负责人。
  
   “这是一个文化复兴的时代之梦,是我们所有人的!”
  
   追寻、探秘、溯源、发现、守望五个环节环环相扣。2023年5月23日,舞剧《寻找东大殿》数次改版后,以毕业晚会的形式面向社会全新亮相。
   舞台上,一根根朴实无华的木头,或方枘,或圆凿,切口百态,却又完美契合,严丝合缝,被赋予生命,完全灵动起来,完成了木头向榫卯的蜕变。
   你是一砖一瓦之间的你,你是一树一木之间的你/你是一榫一卯之间的你,你是一斗一拱之间的你/你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心中有光的你。
   剧中以《榫卯》建筑舞蹈为支点,用肢体语言模仿东大殿建筑结构,提炼出建筑中的榫卯精神:紧密结合,牢不可分。这既是中华智慧的结晶、华夏文明的延续,也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用一场舞剧去领略梁思成、林徽因与佛光寺的故事,用一支舞蹈去感受榫卯结构一样的中华民族精神,是这场舞剧想要传递给观众的创作理念和思想。同时,这部舞剧的诞生,也圆了一个地方高等院校的中国梦。”刘晓伟说,“编剧、导演、主课老师、学生,还有系里的所有领导,在这个舞剧的创演中,都已经成为了佛光寺的一砖一瓦、一榫一卯,将这一舞剧的实践与精神高度融合在了一起。”
   《寻找东大殿》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将教学实践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从佛光寺,到中国的建筑文化,再到民族精神,通过教学实践,学生们不断了解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
   “这部舞剧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全体师生通过研究学习实践,提升文化自觉的过程。”排演过程中,刘晓伟和李建军一遍又一遍为学生讲述梁思成、林徽因等人苦苦寻找佛光寺东大殿,誓要打破日本学者所提出的“中国没有保留唐代木结构建筑”论断的故事。
   创编过程中,刘晓伟还特别要求设置了一个舞段《军衣》,以五台山僧尼的抗日史实为依据,设计了小和尚受感召参军的舞蹈,凸显了佛光寺东大殿带来的现实意义。
   “我们身边其实不缺梁思成寻找佛光寺这样的故事,缺少的是我们怎么样去挖掘和发现,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将自身发展与祖国人民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厚植家国情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首演结束,刘晓伟在朋友圈写下这样的文字:“全国第一部,讲述一个建筑,看到的却是民族精神,就像佛光寺的榫卯结构,无论风雨雷电,却更紧密地铆合,就像第一场在抗战前夕,梁思成们的寻找,宁公遇的重建,每个人有一个梦想。
   就像学生在排练中感悟,从不熟悉到走进这个故事,走进这个精神的世界。
   我们将教学创编实践升华为一场寻根之旅、文化之旅。我们将一个梦想变成很多人的梦想,然后变成现实的舞剧,希望去唤醒更多人的梦想。
   这是一个文化复兴的时代之梦,是我的,是我们的,是所有人的!”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