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0月30日

应县南河种镇:科技助农致富 振兴乡村经济

  本报记者 贺美晓
  
   位于山西晋北地区的应县因闻名于世的“释迦塔”而驰名中外。应县利用当地传统农业种植大县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化粮食、蔬菜以及小杂粮种植产业。位于应县东南方向的南河种镇,曾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乡镇、全国蔬菜重点镇等荣誉称号。10月29日,记者了解到,近几年,该镇党委、镇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全力开展科技助农致富,振兴乡村经济。
  
  党员带头促民增收
  
   今年38岁的南河种镇段寨村青年党员段仁新,在2018年带领村民创办了仁慧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先后投资1.5亿元,流转租赁土地7.6万亩,以订单农业的形式,种植玉米、药材、蔬菜,带动了400多名村民增收。
   10月27日,在合作社办公室,“农民种地就像打彩票,赶上旺季就挣了”。段仁新说,经过市场调查和认真分析,决定明年发展一个新农产品加工项目。
   在南河种镇,像段仁新这样领创农村经济实体的党员不胜枚举。据统计,该镇有1000多名党员,仅创办合作社的就有180多名。全镇农民能够从合作社人均年受益2650元。
  
  采摘特色振兴经济
  
   乡村采摘业作为近几年迅速兴起的新型农业经济,广受消费者青睐。早在2018年,南河种镇中曹山村就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以休闲、旅游采摘为主的“采摘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每年的立秋过后,在中曹山采摘园内,一串串个大、鲜艳、饱满的葡萄就挂满枝头,吸引了众多周边县市的游客前来采摘赏玩。该村采取“合作社+支部+农户”的模式,引导村民种植特色水果,发展特色经济,不断拓宽“绿色振兴”之路。
   中曹山采摘园农户赵利民说,以前他们搞大地种植也就是玉米和蔬菜轮作期间,一年亩地均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自从加入合作社以后改种葡萄,第三年到第四年开始产果,到五年进入丰果期。几年平均下来,每亩地的纯收入比以前能多收3000至5000元。
   农民尝到了甜头,就有了盼头。该村党支部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引领下,推进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建起集观赏、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逐步让乡村旅游成为拉动全村经济增长和带动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中曹山村党支部书记康一位表示,不仅于此,该村采摘园在原有种植葡萄的基础上,近几年还新增了草莓、西梅、圣女果、软枣等,由村组织统一管理、设计、建棚、提供技术、销售。村民们一边在附近的陶瓷厂打工,一边分享采摘园合作社带来的红利,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该村在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子。
  
  整合壮大集体经济
  
    为适应村集体经济统一机械化生产经营,壮大村级集体增加经济收入,有效解决集体土地田块小、分散且不规则、大中型机械收种难等问题,南河种镇西堡村两委利用争取到的项目资金,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工作,近几年建设移动大棚项目8.4亩,有效改善了集体耕地散乱、闲置对农业生产力的束缚,激活了集体土地的资源活力。大棚种植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帮助农户实现就近就业。大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万元。
   西堡村党支部紧盯农业发展“用工难”的问题,以“强帮扶、促产业、抓就业”为目标,鼓励和引导农户在蔬菜供销市场务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力打造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蔬菜供销市场。该村蔬菜产业的发展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常年就业的机会,让当地村民实现 “家门口就业”。
   接下来,南河种镇将在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起点上,谱写富有自身特色的美丽篇章,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