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2月01日

贫穷思维——束缚可以的枷锁

●郭孝实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贫穷思维。一旦心甘情愿接受贫穷,就意味着失去了脱离贫穷的一切可能。
      贫穷容易挫败很多人的自尊和自信,也直接限制了很多人可以的梦想。但人为什么会穷?或因为出身,或因为运气,或因为个人能力,贫穷的原因各有不同。出身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贫穷吓倒,没有勇气走出贫穷。
   国外有机构的一项调查指出,导致贫穷的九大原因中,排在最前面的两个是:犹豫不决和拖延。一个人无论能力有多大,在成功的路上也难免遭遇失败。雷厉风行难免会犯错,但也比什么事都不敢做强。拖延是逃避问题和懒惰的表现。一个人无论是在富裕条件下还是贫穷环境下生活久了,常会产生一种惯性,会给自己找到一个舒适区。如果本来条件就不好,再加上拖延、懒惰,就注定只能贫穷。
   当一个人整天抱怨的时候,说明他一定很闲。忙碌的人,把时间换成知识和金钱,而贫穷的人则用抱怨遮掩自己懒惰的本性。
   贫穷的人要想改变命运,必须从改变思路做起,思路决定出路,造成贫穷的原因,不是简单的缺乏技能,而是人的“贫穷思维”。“贫穷思维”的最大危害是让人产生习惯性的无助的心理。这种习惯性无助,常导致认知的“应该”思维,认为贫穷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怎么努力都没有用,对未来绝望。这种“应该”思维的特质,让贫穷成为理所当然,甚至是命中注定。
   稻盛和夫说,弱者才会渴望别人理解,强者只会破釜沉舟、越战越勇,半山腰总是最拥挤的,所以你得努力去山顶看看。
   思维模式一旦固化,就像陷入一个思想的牢笼,形成了一套思维定式。有时候,转变观念比提高收入要难很多。贫穷思维有三个特质:第一,喜欢用时间换钱。大部分人是在资源相对不足的环境中成长,多多少少都带着这样的思维:钱是贵的,时间是贱的。就算买得起一本书、看得起一部电影,我们还是习惯性地先找一找免费资源,哪怕为此需要在网上找个半天的时间。第二,过分注重“沉没成本”。花钱看一部烂片,绝大部分人不会中途退场。一双不合脚的鞋,穿不了但依然会摆在家里。金钱以外的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往往被忽略。第三,缺乏目标。贫穷思维常量入为出,而富人的思维特点是目标导向。带着贫穷思维买房,最先考虑的是自己有多少钱付首付、月收入够不够支付月供,然后再倒过来推算自己该不该买房、买什么房。而具有富人思维的人则先问自己要不要买房、买房有什么用、想买什么房,然后再算还差多少、怎么解决。
   塞德希尔和埃尔德通过研究发现,思维和能力的匮乏,是导致贫穷恶性循环的主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读书无用论”。教育是一项长期投资,短期内可能看不到任何回报,所以一些受贫穷思维影响的人就会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花钱,还不如让他们早点去打工挣钱”。他们无法忍受贫穷带来的焦虑,只着眼于解决眼前缺钱的困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贫穷会导致自卑。美国心理机构研究员罗森伯格和皮尔林通过对芝加哥8—18岁和18—65岁两个不同年龄的群体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经济对自尊的影响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一样的:在8—11岁的孩子中贫富和自尊心没有显著相关,在12—14岁的孩子中有轻微相关,到15—18岁相关系数变得更大,而在成年以后,贫富和自尊心的关联则明显变大。8—11岁的孩子还没对贫穷形成概念,还未受到贫穷对自尊的侵蚀,而随着年龄增加,人的社会化程度变高,贫穷带来的社会差距被直观地感知到,人的自尊开始受到强烈冲击。贫穷对自卑的影响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比较,通过与人比较,穷人看到自己匮乏、无力的一面,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自卑感;另一个方面是穷人认同了社会文化对贫穷的偏见,自己把自己看低了。一旦产生自卑心态,人的能动性就被束缚住了,原本可以的也变成了不可以。
   塞德希尔·埃尔德提出了一个“稀缺头脑模式”概念,指的是在长期资源匮乏(缺钱、缺时间)的条件下,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的头脑会专注追求稀缺的东西,以至于忽视其他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换言之,当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人的智力和判断力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改变稀缺心态,摆脱贫穷思维,最关键是要确立目标和付出努力。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一群出身环境和智商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进行调查。发现27%的人没有理想,生活没有目标;60%的人理想模糊,生活目标模糊;10%的人有理想,制定了短期规划;3%的人有理想,制定了清晰的长期规划。25年之后,这群人的生活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差别,那3%的人因为一直有规划地朝着人生理想迈进,所以最后几乎都成了社会顶尖成功人士。那10%的人,因为不断实现短期目标,最后成了社会中产,做了律师、工程师、企业主管等。那60%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下层,没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27%的人,成了社会最底层的人。
   莫泊桑在小说《人生》中有一句话,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人的脆弱和坚强很多时候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可能脆弱地被一句话感动得泪流满面,可有时咬着牙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
   人生很短,不应拖延,也经不起来回的犹豫。不要甘心活得像个落难者,成长是将哭声调成静音的模式,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才能从容大气,无坚不摧。改变自己很难,但是改变自己才有希望。
   将心中牢笼般的“应该”贫穷思维,通过外在的启发、对比和自身的强烈意愿、尝试改变结合起来,实现从“应该”贫穷到“可以”富有的思维转变,进而树立必须富足的积极心态。由积极的心态出发,开拓积极的思路,从此走上一条光明的道路。
  摘自《可以与应该》

040 Mobile Safa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