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2月06日

厚积薄发 书画兼修

  人物访谈
  
   张慧兵,号穆庐,1985年生,山西壶关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山西传媒学院副编审,曾任山西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部主任。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山西东方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山西省唐卡文化艺术促进会副主席,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联委员等,国家艺术基金、国家文化产业资金、国家出版基金等项目主持人。学士、硕士就读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师从著名书画家、鉴定家李德仁教授,著名书法家刘维东教授。书法作品入展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作品展、“纵横有象”韩中书法作品展等多个国内外大展。中国画作品获教育部全国艺术展演二等奖、文化部艺术新秀选拔赛山西区金奖等。在《中国书法》《书法》等各类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本报记者 杨伟义 高静
  
   山西青年报:你是如何与书画结缘的?
   张慧兵:最初接触书法,源于小时候每年春节,父亲给周边邻居写春联,我经常充当书童,备墨、拉纸、洗笔等,耳濡目染多年,渐渐地对软笔书写有了深刻印象。后来,从小学到中学,毛笔作业屡屡被贴上 “荣誉墙”。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艺术遗传”吧。至于绘画,与书法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从小就爱涂抹,记得家里曾有几堵墙都被我涂满线条,这无疑为后期美术启蒙打下了基础。上学后,我常常喜欢对着课本上的彩色漫画进行摹写,后来才知道那就是临摹,这一涂一抹就到了高中。高二即将结束时,突然有天听说画画可以考大学,这瞬间激发了我很大的兴趣。渐渐地,由素描、水粉画入门,我开始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直到后来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书法、绘画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亦越来越大。
   山西青年报:一个好的书画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或素养?对于书画家而言,内外兼修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对此你有何看法?
   张慧兵:每个时代都有很多优秀的书法家或画家,书画家作为一种职业或身份是通过书画作品的好坏来评判的。那么,好的书画作品是什么样的,这亦是一个宏大的命题。近些年,书法中的美与丑、拙与巧,绘画中的雅与俗、工与写、具象与抽象,一直是艺术界争论的焦点。其实,古代的书画家早已回答得十分透彻。书圣王羲之说:“夫书者,不贵工拙于人,而要取法乎上。”张旭道:“夫书道之本,其初甚微。人所不虑,人所不窥。然玄微之术,出入生活,应感而动。故形于宇,则天地翻回;流于渊,则波澜踊跃。”柳公权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当代美学家宗白华曾说:“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情感与人格的表现。”这些观点均体现出书法大家对于好的书法的理解和追求,包括自然、通达、工整、意境、情趣等方面。同时也可以看出,好的书法不仅仅是技法形式的表现,更是内在素养和个性的体现。
   谈到中国画,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至今仍被国画大家们广泛认可,并被应用于中国画的创作和教学中。董其昌提倡“以画为乐”,注重“气韵生动”。“骨法用笔”被文徵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所重视,注重笔墨的功力和气韵的表现,追求笔墨的独特韵味。石涛主张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正是“应物象形”的具体实践。赵孟頫注重“经营位置”,张大千通过“随类赋彩”“传移模写”创新技法等,都是“六法”的具体印证,对当代书画家研究或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于“内外兼修”,是书画学习中被认可的主流观点,即学习书画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内在修养,这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些素养和修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书画作品中的内涵和思想。王羲之认为,“修身正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学习书画不仅是技巧的学习,更是修身正心、格物致知的过程。只有具备了这些内在的品质,才能够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书画作品。董其昌表示,“笔墨之外,别有寄托”,笔墨虽然是书画作品的表现形式,但笔墨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寄托和内涵。只有通过内外兼修,将形式和内容统一起来,才能够创作出更加有意义的书画作品。不仅如此,石涛曾说:“书画之道,不可专求其法,而当得其神。”刘熙载有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些引文都表达了书画大家对于内外兼修的重视和认识。
   山西青年报:对于书法和绘画两者的关系如何理解?关于书画作品的创作,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该如何做取舍?请结合山水画的艺术创作,谈谈你的心得和思考。
   张慧兵:对于书法和绘画的关系,书画大家们都曾有过深刻的理解和阐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赵孟頫提出的“书画同源,笔法相通”,他认为书法和绘画的源头相同,都是源于自然和造化,因此它们的笔法和意境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笔墨语言和笔法相通。清人郑燮曾说:“书法为画之本,画为书之表。”他认为书法是绘画的基础,而绘画则是书法的表现,学习书画应该先从学习书法入手,掌握笔墨的技巧和韵味后,才能够更好地在绘画中表现出来。郑燮的观点与齐白石的 “以书入画,以画入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属目前学界的主流认识,他们亦同为书画兼修的大家。在绘画中运用书法的笔法和墨法,可以让画面更加有骨力和生命力;同时,在书法中借鉴绘画的构图和布局,可以让字形更加美观和有层次感。书法和绘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有着相通之处,应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只有通过掌握书法和绘画各自的技巧和韵味,才能够创作出更加有生命力和内涵的书画作品。
   关于书画作品的创作,尤其是国画山水,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该如何做取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些观点认为,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尊重传统,注重传承”,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以更好地传承国画山水画的精髓。另有观点则认为,创新是国画山水画发展的必然,在创作中,应该注重对新的表现手法和技法的探索和尝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观众的需求。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观察,我更倾向于李可染提出的 “传统技法和现代技法可以相互融合,但要注重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这一观点。亦如现代画家陆俨少所说:“学习传统是为了创新,只有深入理解传统,才能更好地创新。”传统技法和现代技法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国画山水画的传统技法和意境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当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有根基的创新和发展,在创作中,应该根据作品的主题、形式和表现手法等因素,恰当地运用传统技法和现代技法,相互融合和借鉴,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博观约取:从书画兼修到精神彰显
  ——小议张慧兵的书画艺术
  ●刘维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和绘画都是极其重要的艺术载体。对于二者的关系问题,历来最被看重的就是“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同源在哪里?简而言之,一当指文字与绘画最早都是对事物形质的描画,二当指早期文字与绘画多使用线条进行勾勒。前者侧重对事物形质的概括与提取,后者侧重依赖的基础手段。所以,是真正同源在造型与线条上,这两项恰恰构成中国书画艺术最重要的两个内容。
   追根溯源看,文字的产生要晚于绘画,或者说早期的绘画在很大意义上孕育了文字的产生。绘画形物通常与客观实在距离比较靠近,因此其再现功能一直是存在的;而成熟的书法往往脱离了所指事物的形质,变为一门比较抽象的艺术。同为造型艺术,从后来形成的内在机制上,其依据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绘画与客观形物还关系紧密,但书法已经是符号化文字的艺术表现了。因此很多人认为,搞好书法要比绘画难。中国书画最强调书写性,书法用笔是文人画逐渐成熟后确立的内在属性,这一点也可视作书画同源的重要一解。
   由于受具体分科等时代环境的影响,今天的从艺者要不单学绘画,要不单攻书法,兼修书画并均能有所成就的已经越来越少,这已与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人文环境大相径庭了,也成为影响高素质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慧兵是我带过为数不多的中国画方向的硕士生,事实上他本科阶段即就读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长期受到李德仁先生山水画艺术的影响。硕士阶段,他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书法学习。毕业后从事出版工作多年,后又考入南京大学攻读了图像学方向的博士。经过多年在国画、书法、出版、图像等交叉学科的学习与实践,他更深层次地沉淀了自己的价值目标和艺术理想,那就是书画兼修、博观约取,虽然任务艰巨,但他还是决定坚持走下去。
   这次刊载的书画作品展示了慧兵近年来的一定收获。他的画作,虽形制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他钟情于青绿、浅绛一路的山水绘画。他对于传统技法与审美是极其重视的,他的画作不仅注重传统题材与画面构成的完整结合,色彩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无论勾皴点染还是意境营造,都能将个人的情感认识与绘画载体、技法语言融为一体。其书法作品多为行草书,点画结构组合颇有意态,其生气之活泼、气象之多变,凸显了他敏捷的感悟能力和塑造能力,其综合理解及驾驭水平也得到较充分的展示,这些都是十分可喜的。
   今天的艺术资源异常丰富,但五色令人目盲,很容易使人迷茫。慧兵也有兴奋,有彷徨,但传统艺术给予了他丰厚的养分,他愿意根植于强大的文化传统、努力彰显其历久弥新的魅力。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都在极力思考为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有人说“笔墨当领时代”,客观地讲,“随”已不易,引“领”更难。书画融通也当作如是观,它是每一位有志者需要兀兀穷年深入追求的宏大目标,需要愚公移山的大决心和大付出,我们寄望于慧兵他们这批充满生气的青年!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