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9月16日

大学生“绘”出上海观星地图

  儿时推开窗抬头就能看到的璀璨星空,如今已经是难得一见了,其根源就在于越来越严重的夜间光污染。今年,一支由12名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95后”大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了“寻找璀璨星空——上海城市光污染调研”社会实践专题活动。
  
  定量分析光污染发展历史
  
   实践团团长王佳琪说,天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门高高在上的学科,但学子们认为,大家找到了一种方式,用一个特殊的视角来反映城市光污染情况。“这对于我们来说,内心欣喜且兴奋,也感觉学的东西有了落地的机会。”
   其实,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师生一直持续关注城市光污染问题。多年来,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前往上海天文台佘山观测站参观和实践。在此次调研中,实践团分别在南汇嘴观海公园、滴水湖观景台和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这三个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户外观测。
   与此同时,他们结合上海天文台佘山观测站1.56米天文望远镜从1994年开始累积的观测数据,定量分析城市光污染二十几年来的发展历史。
   邵正义曾任佘山1.56米光学望远镜基地主任,他向实践团成员重点介绍了1.56米望远镜积累的20多年的观测数据,以及如何对这些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测量夜天光亮度来反映光污染情况。结果也证实,从1994年到2011年间,佘山地区天光亮度增加了惊人的170倍。
   “佘山离市中心挺远的,如果我们在佘山都被影响得严重,就别说大部分市区了。”同学们说。实践团通过实测了解到,在 “包邮区”的天目山附近,目前如果气象条件好,仍然可以看到银河。在南汇嘴和滴水湖能看到一些星星,而在徐汇,天光已经强到整张照片都过曝成白色。
  
  建议开辟夜天光保护区
  
   在南汇嘴调研过程中,实践团还遇到一群天文爱好者。由于爱好天文观测,他们中的不少人专门在南汇嘴附近买了房,但是随着这两年进一步开发,光污染来源也逐渐增加,星空观测和拍摄变得越来越困难。
   对此,同学们认为,作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个问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合理规划夜景灯光和照明设施的使用,如何建立光污染整治的标准,是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思考的。他们提出,光污染治理的关键是科学用光,通过添加灯罩来减少杂散光是一个可行性较强的方案。
   另外,城市里稀有的璀璨星空是迷人的、震撼的、直击心灵的。因此,团队还建议,在经济尚未发展起来的某些小的区域开辟夜天光保护区,建立“观星公园”。比如把“南汇嘴观海公园”改名为“南汇嘴观海观星公园”,并科学控制周边的灯光,相信会吸引更多的市民前往。
   此次实践中,团队在请教专业人士的基础上,“绘”出上海的观星地图,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上海市天文学会秘书长汤海明告诉大家,在上海本地观测,临港海边和崇明东滩算是比较优秀的两个观测点,但要拍出好的效果依然很困难。
   对于上海这种城市规模而言,距离市中心区域100公里以内,找好的观测点都比较难了。如果为了效果考虑,不如考虑浙江或者江苏找一个距离城市几十公里外的山区。天荒坪是一个不错的点。
   不过,江浙地区,本身对于天文观测而言优势并不大,毕竟处于江南地区,湿度比较高。加之每年春季梅雨夏秋季台风,每年晴天数非常有限。 据《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