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7月18日
中国兵器淮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刘希

用100%的精度消除0.01毫米的误差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郭海龙
  
   2013年,长治技师学院毕业的刘希进入梦寐以求的淮海集团。能来到这个在抗日烽火中由八路军创建的当年华北最大最早的兵工厂工作,他倍感光荣。特别是当他知道公司特地安排他师从全国劳模,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周建民时,他更感企业的厚爱,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淮海集团对自己的器重和培养,要像师傅周建民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0.01毫米误差带来的触动
  
   在周建民的指导下,刘希主要从事专用量规的生产。专用量规的制造,要求他准确把握千分之一毫米公差的细微变化。
   量具钳工说白了就是手工活,靠的是耐心、韧劲、智慧、毅力和体力。刘希所承担的量具钳工加工任务,大多会要求尺寸精度达到一根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到八十分之一。
   起初,刘希很难理解一个问题:为什么干一件形状那么简单的量具,师傅都要费上那么长的时间?彼时,年轻的他跃跃欲试,急于展露自己的身手,给那些 “慢腾腾”干活的师傅们做一回榜样,让他们也见识见识年轻人干活的利落样。
   机会终于来了。一件形状简单、尺寸要求并不太高的量规交到刘希手上。兴奋的他拿到活儿后,当下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我见过师傅干这样的活儿,当时就简单地认为完全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因此对于师傅所讲的工序步骤,一点儿也没往心里去。”
   然而,看似简单的工件,却怎么也不能按照想象中的加工尺寸加工出来,始终有0.01毫米左右的误差游离于工艺要求之外。
   “急得我是满头大汗,在案前来回折腾,原本压根没放在眼里的一件 ‘小活儿’,怎么鼓捣都完成不了,一度有过把这个量规扔掉的冲动。”刘希回忆。
   正是这次实战中遇到的“挫折”,让刘希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曾经的幼稚想法。“没有一个好的基础,没有一个沉下心来刻苦学习的过程,是无法得到好的结果的。”从那以后,刘希不再浮躁,不再急于求成,开始认真听从师傅指导。
   对工作有了正确认识,刘希的业务技能开始稳步提升。参加工作仅11个月的他,就取得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第四名,2017年又取得山西省国防系统技能大赛钳工第一名,2018年在第六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取得团体第二、个人第五的成绩。
  
  不断攀登技能和技术高峰
  
   参加工作以来,刘希先后总结出“异型环内壁钻孔操作法”“同轴度精细杆操作法”“盲孔去毛刺操作法”“舵翼机构特色操作法”等多项特色操作法,先后在国家级、省部级等刊物发表论文8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项。
   2019年,刘希主动承担生产中加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的专用量规加工任务。先后完成了几十个品种、六百多套专用量规的生产任务。由他创新的二类基准加工辅助锡焊加工法,保证量规的工艺技术要求,加工方法填补了公司加工工艺的空白。
   据统计,刘希的创新成果现已多达30余项,创造价值累计300多万元。
   作为山西省国防工会职工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刘希始终将技能传承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掌握高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技能传授给更多人。”
   为提高单位青年职工的操作技能,刘希组织开展了“一人一月一讲堂”活动,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传授给工友,提高他们的技能,开拓他们在岗位上的知识面,促使他们向一专多能发展。
   徒弟们从刘希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技能和知识,还学到了“责任与担当。”
   2018年10月,正在西安度蜜月的刘希接到单位电话:国家某重点科研项目的关键零部件遭遇瓶颈,急需解决。
   一方面,是新婚妻子的不舍;一方面,是师傅期待他回去并肩战斗的召唤。最终,他用耐心而坚定的话语,征得妻子的理解与支持,果断放弃休假,当天便赶回单位,与周建民一起对工艺难点进行攻关。
   由于零件尺寸较大,受加工空间的制约,刘希只能半蹲半跪着进行手工加工,这样一干就是半个多月,每天下班都在凌晨时分。最终,他和师傅联手,突破了组合式细长深孔加工、检测的世界级难题。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刘希说,他会继续努力,让追梦的翅膀翱翔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蓝天上。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