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8月19日

“00后”用258个小时践行志愿精神

  本报记者 陈彤 实习生 刘家进
  
   258个小时,如果你拥有这么多的空余时间,你会做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会好好休息,消除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疲惫;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和风景;见见朋友,唠唠生活的烦恼和对未来的畅想……相信,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然而,对于土生土长的21岁太原姑娘姜春宇来说,这些都不是她想要的。
   258个小时,姜春宇会用这些时间,一步一个脚印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小到福利院、养老院,大到北京冬奥会现场、疫情防控“战场”,在许多志愿服务活动中都能看到她奉献的身影。“这个世界很大,有很多事情总要有人去付出去坚守。虽然这个过程很辛苦,但我觉得很有意义。”8月17日,面对《山西青年报》记者采访,姜春宇如是说。
  
  传承 埋下志愿种子
  
   姜春宇家住太原市万柏林区,父亲是现役军人,母亲是太原市迎泽区桥东街办南内环街社区的工作人员。
   “有些事情虽然过去十几年,但它却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脑海里,怎么也挥之不去。”姜春宇说,记得,父亲在某部队负责后勤工作时,有一次需要下井救援。当时,不确定井下状况,但父亲没有多想,直接下井救人。成功施救后,父亲也因此昏迷了一段时间。那时,小小年纪的姜春宇还不懂其中的意义。
   不光是父亲,母亲在姜春宇儿时很少有时间陪伴她,经常在社区里忙来忙去,遇到恶劣天气时,更是几天都见不着人。
   就这样,在父母的影响下,虽然姜春宇还很懵懂,但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种子已经深深埋在了她的心里。
   长大后,一次偶然机会,她报名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志愿服务活动。“那时,我对志愿服务并不是很了解,仅是想尝试一下。”姜春宇说。而这为她日后累计258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奠定了基础。
  
  服务 展现青年风采
  
   2019年,姜春宇考入北京体育大学。大一时,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红十字会活动,看望留守儿童。也正是那次活动,让她对志愿服务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次活动,对我触动特别大。那些孩子看到来了这么多大哥哥、大姐姐,非常高兴。”姜春宇说,尤其是分别时,孩子们眼中充满了不舍,让她感触特别深。
   从那以后,她开始理解志愿服务的真正含义,立志无论多难都要坚持做一名合格的志愿者。“有人对我说,做志愿者很累、很辛苦。但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要有人去做的。既然别人可以,我一定也可以。”姜春宇说。
   就这样,怀揣信念的姜春宇选择走出舒适圈,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志愿服务之旅。大三时,她在学校报名参加了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活动。“当时,我主要负责通行管控和服务赛场两方面工作。”姜春宇说。
   她回忆,在通行管控期间,每天凌晨4点多就要到岗。起初,她觉得自己是最早一批到岗的,可到了现场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负责清洁和安保的人员,他们来得更早。当我到岗时,他们已经开始工作了。”姜春宇说,看到大家认真忙碌的样子,她觉得自己一定要更加努力。
   服务赛场期间,姜春宇主要为在场的运动员提供服务。她说:“当时,有很多外国友人,我就想,一定要为祖国争光,要把中国青年最好的精气神展示给全世界。”
   成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是姜春宇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尤其是在现场见证中国首金诞生的那一刻,作为一名中国人,她感到无比骄傲。而这种骄傲将她身上所有的苦累冲散,让她充满了力量。
  
  梦想 坚持负重前行
  
   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工作结束后,姜春宇回到了太原。而突如其来的疫情, 使她再一次接到了使命的召唤。于是,她和母亲一起来到太原市万柏林区疫情防控一线,负责疫情防控信息登记。
   回忆当时的经历,姜春宇说:“和我一起做志愿服务的还有一位大姐姐,我从她身上学到很多。
   这位大姐姐每天走得最晚,总是坚持到最后。询问原因得知,除了做好信息登记,她还会收拾岗位上的物品。反观自己,还是做得不够好。”
   那次交流过后,她也开始坚持到最后再走。在姜春宇看来,很多人都知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但真正能做到的却不多。她没有多么伟大的想法,就是单纯想要做这样的人。
   谈及对未来的期许,姜春宇表示,目前,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将来能顺利考研,最好是争取到保研的名额;另一个就是想当北京马拉松大赛的志愿者。
   “我曾三次报名,都没被选上。今年9月开学后,就是我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了,希望这次能顺利入选。”说到这里,姜春宇的眼睛里充满了光彩。
   采访最后,姜春宇说,志愿服务就像人生,一边走一边体会五味杂陈。在这条路上,她可以看到人间冷暖,可以看到人生百态,而这些都是在书本上根本接触不到的。“还是那句话,任何事情都要有人去做,任何时候总要有人负重前行。志愿服务这条路很长,而我一定会坚持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