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9月09日

何易于:县令躬身作纤夫 只因百姓春耕忙

  唐朝后期,地方吏治日益腐败,贪官酷吏比比皆是。可是在武宗会昌年间,却出了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廉吏,他就是利州益昌(今四川广元)县令何易于。
   益昌距利州州治四十里,北临嘉陵江。一天,新任州刺史崔朴带着一帮随员,泛舟沿江而下,饱览春色,恣意作乐。船至益昌江面,因船大水枯,搁浅难行。崔朴正在兴头上,便吩咐衙役搜来几个农夫,在纤道上挽船行进。少顷,崔朴发现有一白面书生夹在纤夫之中,俯首躬身拉纤,腰间却插着一块官员记事的笏板。惊诧之余,崔朴唤那人上船,问其身份。那人从容对答:“下官是益昌县令何易于,不知刺史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时下春耕大忙,农夫们无暇应役拉纤。下官正好空闲无事,故特来为长官挽船。”一席话不愠不火,却把崔朴一行羞得无地自容,赶紧舍舟登岸,低头策马而去。
   何易于作为一县之主,对百姓的疾苦十分关心,尽量多办实事。当他遇上穷苦人家无钱办理丧事,便拿出自己的俸银,委托人去代办。当他见到老农夫前来官仓交公粮,就邀请他们一起进餐,征询对施政的意见。百姓到衙门打官司,他从不草率处理,而是在审讯中明断是非,罪小者加以劝导教训,罪大者给予杖责,然后释放,不送牢狱关押。何易于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后改任绵州罗江(今四川绵阳)县令,政绩也十分显著。正好当时著名的宰相裴度出巡绵州,亲眼看见何易于处理政事的情形,赞叹道:“何易于为官清廉俭约,不讲排场,连随从的属吏也不过二、三人。”
   尽管何易于德才兼备,政绩显著,但他终身都是个县令,从没有被提拔过。为此,当地的百姓深感不平。他们曾诘问过境的朝廷职方郎中孙樵:“天子设九等考核官吏政绩,为什么何县令只列在中等?”孙樵未作正面回答,只是反问:“他督促百姓完粮纳税做得怎样?”百姓答:“他常请求上司放宽期限,从未催逼百姓贱价出卖粮食布帛。”又问:“他督促百姓服役做得怎样?”百姓答:“经费不够开支,他就拿出俸银雇人,代穷苦人家服役。”再问:“他向来往的权贵送礼做得怎样?”百姓答:“他除了例行公事,一无所赠。”最后问:“他捕捉盗贼做得怎样?”百姓答:“我们县无盗可捕。”孙樵的问话,实际暗示了何易于不能升迁的原因。在吏治腐败的大环境里,何易于没有同流合污,坚持勤政爱民,十分难得。
   何易于虽不走“官运”,但他深得民心,他的志节受到百姓和正人君子的敬重。孙樵撰《书何易于》一文,感慨朝廷不能识拔真才,并预言何易于生前虽不得志,但必传名于后世,公正的史官会在史册中载录他的英名。这一预言后来得以实现,《新唐书》将何易于作为清官廉吏的典型,为他立了传。而崔朴之类扰民害民、压榨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不是随粪土一起埋没无闻,就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