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9月26日
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宋志伟

从“小白”到首席专家 用匠心筑就进阶路

本报记者 郭丽菲
  
   从一名技术“小白”到“设备首席专家”,他用了整整十二年。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他用工匠精神照亮自己的进阶之路。
   全国技术能手、“三晋英才”拔尖骨干英才、三晋技术能手、三晋工匠提名、“时代新人-晋阳工匠”、山西省属企业优秀青年、太原市技术能手……
   众多耀眼的标签对他而言,都不算什么,世界各地飞驰的动车车轮,才是他引以为傲的最美勋章。2022年9月,他被授予“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他,就是太重集团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特聘“设备首席专家”宋志伟。
  
  如饥似渴学习新知识
  
  “2006年我刚上大学时,获得过国家‘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资助,当时我承诺毕业之后回山西就业,所以后来到太重工作,也算是兑现承诺了。”2010年从合肥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宋志伟怀揣着满腔热忱和一腔抱负,成为太重轨道公司设备能源室的一名普通员工。
   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的车轮生产线,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车轮生产设备。它以生产一片车轮不到一分钟时间的超级速度打破了世界纪录,成为享誉全国的“太重名片”。
   “我入职时,正值太重集团高速列车关键零部件国产化项目建设的关键期,这是一条世界上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智能化的车轮生产线,为了迅速消化掌握相关的自动化技术,我一入职就跟随德国工程师扎根现场,从设备安装到电气图纸,从PLC调试到SCADA系统,从数据库到dotnet编程我都积极参与。”从学校到车间,宋志伟感到自己之前学到的知识远远不够用,他开始认真钻研,利用专业书籍、网络资源、邮件沟通多渠道如饥似渴地学习生产线应用技术,恨不得把进口技术在最短时间内全部装到自己的脑子里。
   凭借着一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 “钻”劲和不破难题誓不休的“狠”劲,他的技术水平在短时间内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先后完成了回火炉双层布料改造、环形炉三四间隔布料模式的改造升级等多个创新攻关项目,为公司降本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宵达旦啃下硬骨头
  
  在为公司节约了上千万元生产成本的同时,宋志伟还解决了生产线运行过程中的无数难点。
   动车车轮淬火是车轮热处理工艺的关键过程,而车轮淬火水流量的控制性能直接影响了车轮产品的性能质量与一致性。随着动车车轮的批量化生产,对车轮淬火过程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直以来,轨道公司淬火水流量还在采用简单的PID控制,性能曲线经常处于质量要求的边缘,稍有偏差就会导致车轮体性能不合格。他为自己立下任务书,誓要解决这项困扰许久的 “心病”。
   记得那段时间,面对梳理出的十几个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多少个通宵达旦翻阅资料,多少次愈挫愈勇反复测试,多少回废寝忘食试验改进,他硬是一点一点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在双页表智能反馈式PID控制算法上实现了创新性突破,把车轮淬火流量控制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极大地提升了动车车轮批量生产的稳定性。
   过硬的技术本领也让宋志伟在全国崭露头角。2018年,他组队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大赛,获得国赛一等奖。
  
  勇于革新打破舒适圈
  
  每天看着智能化的车轮生产线按部就班有序运行,宋志伟没有沉浸在固有的舒适区,而是勇于自我革命,勇闯无人区,以一双慧眼明察秋毫、寻求突破,期望通过改变设备的技术参数和结构性能,让生产再提速、成本再下降、效能再提升。
   经过数月细心地观察与研究,宋志伟终于找到了突破口!淬火炉周长56米,一次性最多可以容纳160片车轮。但通往下一个环节的回火炉周长为37.8米,最多只能容纳108片车轮。这就意味着,同样的生产时间内,需要两台回火炉同时运行,才能保证与淬火炉的生产节奏相匹配。这样一来,单次回火的车轮下线后被分为两个批次,而每一批次的火车车轮都要被随机挑选出样本,进行结构破坏性解剖试验,无形中造成车轮的大量浪费。同时,两台回火炉同时运转,天然气能耗也增加一倍,车轮生产线几乎全年运转,成本的损耗量之大不可估量。
   为了最大限度节能降耗,宋志伟大胆提出:“将回火炉内的单层结构改为双层!”
   此语一出,大家拍案而起,又喜又惊。
   由于热处理区域的两台设备均为德国制造,需要邀请国外专家亲自来到现场进行改造。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单单是炉体结构改造,就涉及回火炉返回线驱动的超频运行、返回线小车机械结构改造、PLC程序设计、WINCC界面动态显示设计等各方面的优化调试,复杂程度让德国专家望而却步、连连摇头。
   “德国人都说不行,那就不用想了。”
   “彻底没有希望了。”
   “降本增效,没有那么容易的。”
   ……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打定主意的宋志伟在众说纷纭中一锤定音。
   他铆足干劲,一门心思扎在炉体控制流程改造中。
   经过多次论证,他认为,炉体由单层变为双层的改造,最重要、难度最大的一点,是要将车轮进入回火炉的温度提高近200℃,而这就需要通过改写原系统的控制程序来实现。
   打开回火炉设备控制程序,几百个控制程序块、上千页的电气图,看一遍也需要一年半载,况且满满当当的外文标注,让人望而生畏。再加上关键工艺参数属于技术秘密统统被隐去,改造难度之大不亚于信息重建。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宋志伟没有放弃,而是捋清思路,从关键设备入手,针对炉体的PLC底层核心控制程序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与改造。语言不通,就翻阅字典逐字逐句地查阅翻译;参数不透明,就与工艺人员反复沟通试验、寻求答案。
   他与团队成员全年无休、挑灯夜战,反复进行改造方案的可行性论证、设备的试验模拟与工艺验证,再三修正和完善可行方案,再根据实验结果不断进行参数的修改与优化……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当车轮性能解剖报告结果最终显示,各项指标完全符合工艺要求时,全体成员沸腾了。“成功了,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在一片欢呼声中,大家将宋志伟一起托举起来,高高地抛起……
   回火炉改造成功后,车轮入炉的等待时间从两个小时缩短至半个小时,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实现了回火炉“一用一备”,生产能耗降低20%,车轮解剖成本下降35%,为公司实现了每年60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带领团队再上新台阶
  
  时隔10年,太重集团轨道车轮一厂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作为中国制造的又一条智能化车轮生产线,在2021年启动建设。宋志伟负责项目的自动化联调方案,十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再加上他始终如一的钻研精神,使他在攻坚克难道路上更加游刃有余。经过几十轮的技术方案交流,方案多次迭代优化,既借鉴了前期成熟稳定的技术框架,也探索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最终制定了科学详细的自动化系统方案,助力中国制造的轨道交通智能化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宋志伟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传帮带工作中,带动更多青年职工投身到岗位成才、岗位建功中来,培养更多技术维度更广的复合型人才。太重轨道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宋志伟职工创新工作室”,他带领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了多项创新攻关项目,同时积极参与国家技能大赛,以赛促练,提升技能水平。
   工作室成立以来,青年成员共参加国家一类大赛10人次、省市级比赛多次,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宋志伟作为工业机器人操作工山西省队的技术指导,带领工作室成员在全国大赛中获得团体第五名的好成绩,团队获评太重集团“最可爱的奋斗者”。2020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同志视察了工作室,为他们的成绩点赞,同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脚踏实地,立足车轮智能制造生产线,解决生产线上出现的难点与需求点,带动发展更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利用先进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不断探索优化车轮生产制造的设备与工艺流程,与团队一道为太重品牌的轨道交通产品走得更远而奋斗,为中国制造的轨道交通事业而拼搏贡献!”宋志伟说。
   心中有信念、脚下有行动,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宋志伟以严精细实的工作作风坚守轨道交通事业的一线,用匠心打磨青春,以奉献诠释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新青年的青春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