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4月19日

2023年 中国经济如何回归常态轨道

  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中国经济增长也受到明显的冲击性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根据新冠病毒类型的演进,结合中国防控能力等情况的变化,党中央作出新的部署,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可以预期,2023年将是中国经济增长回归常态轨道的关键一年。
   中国经济在回归常态的同时,恰遇人口转变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化。特别是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是前所未有的变化,既带来一系列崭新的挑战,也提供诸多崭新的机遇。为进一步认识变化了的发展阶段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现实,立足于在理论上做足准备,在政策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行动中做出积极的反应。这要求在经济增长中更好体现新发展理念,也要求实现相应的思维范式转换,如供需两侧的改革可以实现同步和互补、政策取向从“取其轻”到“取其重”的转变、在更高的层面上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使中国经济回归常态的复苏具有可持续性,进而与长期发展实现良好衔接。
   结合中国发生的新变化和面临的新挑战,分析经济增长回归常态的可能路径,政策方向应该着眼于尽可能取得成效显著的经济复苏。设想三种可能的情景,有助于我们做出恰当的政策选择。
   第一种情景:受冲击产生的磁滞现象的影响,短期冲击造成的不利状态得以延续,成为一种新常态。
   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在中国的表现十分显著,使得中国不仅损失了一定时期的增长速度,也造成诸多需要修复的疤痕。首先,疫情及在一些国家滋长的供应链脱钩政策倾向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有些甚至出现中短期乃至长期难以修复的断裂。其次,数量众多的市场主体,未能在较长的停工停产中存活下来。最后,较大比例的劳动者在较长时间处于失业状态,或者退出劳动力市场,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受阻,整体消费倾向有所降低。此外,服务业在很长时间里也未能正常经营。所有这些因素不仅使居民消费需求受到即期的抑制,而且可能在较长时间里造成消费乏力,放大社会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效应。
   第二种情景:一经摆脱冲击进而走出低谷,经济增长即回到以前的运行轨道,如果不考虑在按下经济活动“暂停键”时期的损失,似乎所有事情都可以表现为一如既往。诚然,相比于经济活动恢复后,增长率却下降到一个较低的稳态上,能够回归常态轨道也属差强人意。但是,这种貌似什么都没发生的情景恰如经济学家常说的那样,不啻白白浪费了一次“难得的危机”。
   第三种情景:充分利用冲击造成的创造性破坏结果,以“创造”的成果为“破坏”的损失买单,形成更具竞争性和韧性的增长格局。在整体经济遭遇冲击时,总是会有一部分经济活动通常因具有采用传统技术、依靠消失中的比较优势等特征,陷于首当其冲的境地。这同时也形成一种效果:在常态增长时不情愿破坏的低效产能,此时被动地遭到淘汰,留下了生产率相对高的产能。因此,在恢复经济增长能力的同时,保持这个发展质量上的新格局,意味着中国经济能够以更高的生产率回归增长常态轨道。 蔡昉

=